每一座古老的城市都像一本厚重的书,记录着过往文明的光辉与沧桑。吴哥,这个位于柬埔寨的古迹群,则是海丝路上一颗璀璨的文化明珠。吴哥王朝在13世纪末达到鼎盛时期,成为当时东南亚最强大的国家之一;然而,随着王朝衰落,吴哥窟也从一个辉煌的王朝中心逐渐淹没于丛林之中,直到19世纪被人重新发现,人们才再一次看到它神秘而闪耀的光辉。那么吴哥王朝的由来是什么?它与海上丝绸之路有着怎样密切的联系?7月13日上午,“中山讲堂”第334讲特邀《化境吴哥》《真腊使命》作者孔见,为读者讲述他在吴哥窟的所见所悟,感受海丝路上的独特魅力。
讲座伊始,孔见向大家介绍了一位海丝路上重要的外交家与文化使者——周达观。周达观曾奉命出访真腊,即今柬埔寨。他跋涉重洋,传播元朝文化,促进两国之间的交流,为后期郑和下西洋创造了极佳的外交环境。出使期间,他详细记录了真腊的山川草木、城郭宫室、风俗信仰及工农业贸易,撰成《真腊风土记》一卷,为后世提供了研究柬埔寨古代文化的重要视角和资料。在该书的指引下,法国生物学家亨利·穆奥于1861年在热带雨林中发现了宏伟惊人的吴哥窑,从此吴哥更为世人所知。孔见表示,自己正是在《真腊风土记》的指引下,追寻周达观和亨利·穆奥的步伐,开启东南亚神秘而光辉的文化之旅,撰写出《化境吴哥》与《真腊使命》两本书。书中假借周神仙和亨利的视角,透视吴哥王朝浮屠建筑的前因后果、兴衰成败,畅想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命运纽带,讴歌人类的爱与和平,祈求全世界人民大团结。
孔见讲述,柬埔寨由高棉人于公元1世纪建国,9世纪至14世纪为鼎盛时期,创造了举世闻名的吴哥文明。该王朝最初信奉印度教,后来逐渐转向大乘佛教,这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文化艺术的发展。1431年,泰族军队攻占并洗劫了吴哥,此后该城便被废弃。吴哥窟则是这些古迹中保存得最完好的庙宇,是高棉古典建筑艺术的高峰,它结合了高棉寺庙建筑学中祭坛和回廊两个基本的布局,以建筑宏伟与浮雕细致闻名于世。
通过对吴哥窟中精美浮雕的解读,孔见向听众展示了古代高棉人对宇宙、生命、社会的理解。如吴哥窟中著名的“高棉的微笑”,这些面孔被认为是建造巴戎寺的神王阇耶跋摩七世的面容,佛像上安详的微笑既是宗教的艺术品,也彰显着古代高棉人对和平与安宁的追求。此外,吴哥文化还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古代中国与真腊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密切联系,既促进了物资交流,还加深了双方在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相互理解。吴哥王朝虽然已成历史,但其留下的宝贵遗产不仅是柬埔寨的象征,更是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见证了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中山讲堂”334讲:孔见主讲“化境吴哥——海丝路上的文明印记”

现场读者认真聆听讲座

读者积极与嘉宾互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