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点燃思想火炬,思想之光照耀心灵世界。《少年维特之烦恼》(Die Leiden des jungen Werther)是德国文豪歌德经典代表作,这部作品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深受广大读者喜爱。5月19日下午,德语角活动邀请华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教师邓光远为主讲嘉宾,结合由原著改编的电影片段,与读者一同重温《少年维特之烦恼》这部经典著作,探讨歌德作品中独树一帜的写作风格,领略其丰韵的语言艺术之美。
歌德在体裁和写作技巧的创新中为《少年维特之烦恼》提供了多种叙事角度方式,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立体而真实的“维特”形象。邓光远选取了原著《少年维特之烦恼》中“乡间的四季”“舞、舞、舞”“局外人”等10篇中德双语章节与读者共读,并从文体和语法特点两方面为读者进行剖析。邓光远认为,该书精妙之处在于全文采用第一人称书信体的形式进行写景、抒情、叙事和议论,包含一百多封书信及部分日记,令读者仿佛走进了主人公的内心,倾听他的言谈笑语和啼泣悲叹,甚至能够窥见他那颗敏感、柔软的心,字里行间充满了浪漫色彩。以原文句子为例,邓光远讲解作者在语法运用上的创新特色:“‘Sah ein Knab ein Röslein.(一个男孩看到了小玫瑰。)’这句话的德语动词放在了第一位,而正常的语序应是‘Ein Knabe sah ein Röslein’。这不是一个错误用法,而是作者借助倒装句,向读者呈现作品中诗体和押韵的叙事方式,让故事情节具有波澜起伏的变化,在那个时代是一种创新的写作手法。”
文学为电影提供素材,电影以其独特的视觉效果和剪辑方法,为文学作品提供了更丰富的表现形式。在共读文本过程中,邓光远分享了由原著改编的电影《少年歌德之烦恼》德语片段,让纸上文字立体鲜活地展现在读者眼前。演员富有张力的演绎让现场读者直观地感受到歌德刻画的人物形象,对原著内涵有了更加深刻的体悟。
沉浸式朗读文本,能让读者与书中主人公产生共鸣。来自华南农业大学戏剧社的两位学生志愿者,以“舞台剧”式的诵读示范,为“文本”注入舞台剧表演技巧,令人仿佛置身于作品中,走进了歌德笔下诗情画意的世界。读者们跃跃欲试,纷纷参与到中德双语朗读中,共读诗意浓郁的台词,重温作品中蕴涵的古典浪漫。
本期德语角活动,借助电影与经典著作的巧妙结合,激发读者阅读原著的兴趣、提升德语水平,呈现了一场不一样的文学阅读体验。德语角将不断探索新的主题与活动模式,为读者提供更多跨文化交流平台,推动文化交流互鉴。

华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教师邓光远剖析《少年维特之烦恼》体裁和写作技巧

华南农业大学的学生志愿者以“微舞台”方式演绎著作人物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