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讲堂”第330讲:文物里的中国精神

作者:左朗辰 来稿:活动推广部 摄影者:李嘉杰 发布时间:2024-06-04 阅读数: 

文物是历史的产物,也是历史留下的印记,承载着灿烂文明,维系着民族精神。借助博物馆里浩如烟海的珍贵文物、典籍简牍等,我们得以推证、联想祖先们的生活。如果古老的文物会说话,它们会告诉我们什么?除了可用于鉴定年代的材质,可供感受赏鉴的形制,可启发联想的“身世”背景,文物里还有什么信息需要我们聆听呢?5月18日上午,“中山讲堂”第330讲特邀厦门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曦为大家讲述蕴含在精美文物里的中国精神。

张曦是厦门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获评国家青年文化英才、中宣部全国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福建省闽江学者特聘教授、厦门大学南强青年拔尖人才A类;在《哲学研究》《哲学动态》等刊物发表学术成果四十余篇,著作《观念的形状:文物里的中国哲学》入选2023年“中国好书推荐书单”。

讲座伊始,张曦提出一个问题——中华传统文化与优秀精神从何而来?答案自然是从文物中寻得。文物是祖先们投射情感与思想的媒介,承载着先辈眼中的宇宙、世界、他人和自己。中华文明和文化的源头也蕴藏在其中。张曦通过几件公共博物馆里的历史文物,解析祖先的哲学思考。比如,良渚文化中玉琮的神人面孔,象征着对神权的崇拜,其外方内圆的独特形状蕴含了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马王堆汉墓中的漆器和云气纹呈现出的“气化宇宙论”,是当时的人们对宇宙的空间和时间认知;“博山炉”飘渺出的袅袅烟雾,隐含着古人对成仙的追求……

张曦表示,现在有些人喜欢逛博物馆,但却不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与精神,对文物的欣赏只停留在它的俗世价值上;但也有很多人在面对文物时,期待着可以与它产生情感和思想上的关联,感受其背后的精神。张曦希望年轻人可以去了解更多文物背后的故事,从而对我们民族的文明与文化精髓有敬畏、有热爱、有信心。

张曦以文物讲解中国,带读者领略祖先眼中的宇宙、世界、他人和自己,感受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讲座互动环节,张曦就如何从文物角度理解“两个结合”、良渚玉琮的用处等问题做出解答。讲座配套的盖章活动也大受欢迎。许多读者排队盖章,并在讲座后与讲座嘉宾热烈交流。

“中山讲堂”第330讲:张曦主讲“文物里的中国精神”

讲座结束后,热情的读者排队与张曦交流

分享到
服务咨询
官方微信
移动APP
官方微博
数字图说
访问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