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讲堂”第327讲: “小人书”里见大侠

作者:李雅玲  来稿:活动推广部 摄影者:李雅玲 发布时间:2024-04-03 阅读数: 

连环画又称“小人书”“公仔书”,是指以连续的图画叙述故事、刻画人物的一种通俗读物,其题材广泛,内容多样,老少皆宜,建国后曾经风靡一时,成为几代中国人的阅读启蒙,更是很多人童年的珍贵回忆。当连环画遇上同样深受大众喜爱的金庸武侠小说,会产生怎样奇妙的化学反应?作为一个连环画创作者,要如何将文字描绘的人物转换为栩栩如生、真实可亲的画像?巴掌大小的“小人书”里,还可以发现怎样的惊喜?3月16日上午,“中山讲堂”第327讲特邀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艺术学院副教授、画家李广,从创作者的角度,为大家主讲“‘小人书’里见大侠”。

李广师从朱和平、唐勇力,现为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中央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特聘教师,写意创作院副院长,也是山西省画院壁画研究所研究员,中央美院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和国家艺术基金“山西重彩、壁画人才培养”对象;代表作有《水墨观音画法》《吉祥人物画法》,连环画《佛衣会》《拳打镇关西》《埋儿奉母》等。

李广先从连环画的历史渊源和经典作品入手,带大家初步认识连环画这一艺术形式,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分享自己的创作日常。画家的实际创作环境、参考资料和个人形象也许跟大众想象中的大相径庭,他以自己创作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连环画的经历为例,重点分享了连环画人物造型的创作过程和设计原则。

他表示,要通过画笔给小说中的虚构人物造型,就像“无中生有”,需以有限的连环画画面,承载尽可能多的角色信息,这样人物才能饱满、立体,打动人心。在设计人物造型时,他常会遇到三大难题,即原著与改编作品的差异、虚构与历史的平衡、写实与唯美的取舍。比如影视剧里深入人心的“洪七公”造型跟原著描写其实存在出入;历史上宋代女子成年后需要盘发,男子需束发披巾,但读者们可能很难接受这样形象的黄蓉、穆念慈和柯镇恶;郭靖在原著中长相并不出众,但作为品格高尚、众人爱戴的主角,给他造型时又应体现“美”的一面。为解决这些难题,李广选择将中国艺术的“写意精神”作为他创作时的核心理念,综合参考原著和改编作品,以“七分历史、三分改编”的方式,抓住人物给人留下最深印象的特质进行错位同构,达到“得意忘形”“舍形取神”“以小见大”的效果。

讲座受到现场观众和直播网友的一致喜爱,有近4万名读者通过“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视频号、“朗声图书”视频号、“央央阅读”视频号和抖音号收听讲座。交流互动环节中,李广还与读者就人物神态和服饰的设计、武术动作的展示、复杂人物形象的刻画、连环画的局限性、漫画和连环画的对比等内容展开了交流。

2024年3月16日,我馆举办“中山讲堂”第327讲

李广主讲“中山讲堂”第327讲:“小人书”里见大侠

李广与现场观众热烈交流

讲座受到网友热烈欢迎

分享到
服务咨询
官方微信
移动APP
官方微博
数字图说
访问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