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工信部和交通运输部等四部委发布了《关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工作的通知》。这是整个自动驾驶、智能汽车行业等待已久的“通行证”,中国自动驾驶迎来了里程碑式拐点。
12月17日上午,“科普大讲堂”第6期“自动驾驶离我们还有多远”在我馆主题馆二楼报告厅开讲。本次讲座特邀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副教授、广东省汽车智能网联发展促进会执行秘书长赵克刚,为读者科普自动驾驶的技术原理及发展现状,探讨发展网联智能汽车的重要意义。
20年前的一场无人驾驶沙漠挑战赛吸引了众多科学家、发明家、赛车手、机械家参加,他们的创意引发了新一轮关于无人驾驶汽车的研究。汽车如何实现自动驾驶、目前市场上的技术发展现状,是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为此,赵克刚教授不仅通过图文并茂的演示进行了科普,更运用浅显易懂的比喻,对自动驾驶最为关键的三大系统进行了生动形象的介绍。他把带自动驾驶功能的汽车比作人类,把雷达、摄像头、定位系统等传感器比作汽车的眼睛,把计算芯片、导航算法、网联系统等比作汽车的大脑,把电子驱动装置、制动装置和转向装置比作汽车的四肢,让观众轻松地了解到自动驾驶的奥妙所在。
此外,赵克刚教授还列举了数个真实实验案例,以科学的数据支撑,为大家描绘自动驾驶的应用前景。自动驾驶技术已累积多年发展经验,如果能够完善车辆与道路供需间不同程度的分配协同,就可以形成以车路协同自动驾驶为核心的新一代智能交通系统。令人十分期待的是,高度自动驾驶若在未来得以实现,不仅人类可以解放劳动力,连汽车也将摆脱单一的驾驶场景,与咖啡馆、办公室、旅馆等融合为多元移动场景,进而成为办公效率最高、娱乐效果最好的终端。
工信部负责人指出了发展网联智能汽车的重要意义——“新能源汽车发展是建设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如果把新能源汽车比作‘上半场’,将智能网联汽车比作‘下半场’,那么中国汽车行业的‘上半场’已经取得了很大成效,但决定胜负还在‘下半场’。”有读者提问:“中国在自动驾驶研发领域具有哪些优势?”赵克刚教授非常高兴地表示,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年轻人对新兴科技产品接受度普遍更高,这种消费意愿对自动驾驶汽车的研发来说是十分有力的激励。

“科普大讲堂”第6期:“自动驾驶离我们还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