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艺术的创作,需要人文素养与科学知识的共同支撑。10月29日下午,中图悦读会第77期活动邀请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工艺美术专业教师江子迪担任主讲嘉宾,分享玻璃艺术制作工艺的起源与流变发展史,并设置简单的玻璃工艺演示与体验。
江子迪老师首先回顾了玻璃的历史。据考古发现,玻璃诞生于公元前3000至2000年间的两河流域。最初的玻璃并不透明,主要作为陶器的替代品或仿制宝石。约在公元前100年,彩色玻璃和无色玻璃制作技艺传到欧亚大陆大部分地区。约在公元1世纪,罗马人发明了玻璃吹制术。这次技术革新不但提高了玻璃产量,更开发出玻璃新的形态与用途。在中世纪,彩色镶嵌玻璃窗成为流行的形式,尤其以罗马式教堂和哥特式教堂的彩色玻璃窗最为知名。20世纪前后,装饰艺术领域的新艺术运动促使玻璃工艺家展开对新材料和新技法的探索。
随着玻璃制作工艺的进步以及人们对玻璃材料特性认识的深入,以1962年的玻璃工作室运动为标志性事件,在当代艺术家眼中,玻璃不再作为生产原料,而是作为艺术创作媒介存在,是智慧与思想的载体。借助丰富的图片展示,江子迪老师向读者介绍了国内外优秀的玻璃工艺品,凸显了热玻璃作为艺术创作材料时的魅力与表现力。
玻璃工艺主要包括热工(吹制、灯工、沙模浇铸)、暖工(窑内铸造、熔合、热弯成型)和冷工(打磨、雕刻、抛光、酸蚀、镶嵌)。活动现场,玻璃工艺师采用暖工的方式,演示玻璃颗粒如何制作成玻璃圆环的过程。在老师的指导下,读者发挥个人创意,自由选择喜欢的玻璃颗粒摆放成一定的形状,使用专业胶水粘连玻璃颗粒间的细小缝隙,置于可高温加热的工业纸上,放入蛋糕窑使用特定微波炉进行高温加热,再经过半小时冷却,创作出了色彩丰富、形态多样的玻璃作品,制作过程中还观察到玻璃制作品在逐步冷却时从橙红色到真正色彩逐步显现的奇妙现象。读者还就玻璃烧制与陶瓷烧制之间的工艺区别等问题与老师进行了交流。
现代生活中,玻璃是广为人知的材料。本期中图悦读会活动采用立体化、具象化的方式带领读者重新认识玻璃材料的艺术性,在回溯其发展历程中探索其艺术创作路径,深入了解玻璃工艺中创意表达与技术材料的关联。

江子迪老师讲解玻璃艺术制作工艺的起源与流变发展史

在玻璃工艺师指导下,读者体验玻璃制作工艺

玻璃作品在高温加热后所呈现的颜色

读者制作的玻璃圆环成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