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7月23日,“国粹经典 翰墨流香”《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教育推广活动之“又见宋潮”系列活动,以“定向+趣阅读”的方式带领读者了解苏轼在乌台诗案后的文学成就,并赏析其绘画作品。
“逆旅行人”环节主要围绕苏轼的贬谪作品展开。读者随机抽取乌台诗案后苏轼的四首诗词,依据导览手册诗词鉴赏的描述将诗词编号填入对应的便利贴上;抽取竹筹正确回答苏轼文学创作的相关问题,并获得创作背景、名家赏析等闯关提示信息。从黄州到惠州再到儋州,读者通过品读《定风波》《和陶止酒》《谪居三适三首·旦起理发》等作品,走进苏轼谪居时期的文学创作。
苏轼在黄州赤壁的三次歌咏,代表着四十七岁的他已经走向成熟和圆融的人生境界,也展现了他超逸洒脱的文学风采。活动现场,读者认真欣赏由苏轼书写的《赤壁赋》绢布复制件,阅读白话译文找出对应原文,解锁根据前、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相关内容设置的趣味问答,完成“赤壁怀古”阅读闯关,深入品读苏轼的赤壁之作。
苏轼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开始了耕种自济、养生自保、著书自见、文学自适、韬晦自存的生活。微课堂上,馆员生动地介绍苏轼贬居黄州五年间的点滴,带领读者品读苏轼黄州时期代表作。活动还将苏轼生平的重要事件巧妙设计为连线游戏,结合馆员的讲解,引导读者将与黄州相关的事件连起来,得到一只可爱的小猪图形,对应苏轼曾在黄州写过的《猪肉诵》。同时,借助“猜猜我是谁”小游戏,以读者组队参与的方式将活动气氛推向高潮。通过微课堂互动,读者对苏轼引领贬谪文学从执着走向超越的成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苏轼在绘画方面也有着极高的造诣,其首次提出的“士人画”,为后来“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笔墨游戏”环节以苏轼仅存世的两幅画《枯木怪石图》《潇湘竹石图》细节与内容设计九宫格游戏。读者将九宫格正确还原后换取“枯木怪石”印章碎片,将印章碎片组合成完整画作,即为通关成功。此外,活动现场还设置了苏轼作品书法抄写、“苏轼生平足迹与事件”桌面游戏等,读者可以通过更多的互动体验深度品读苏轼。
北宋是中国历史上文化最昌盛、艺术最繁荣、科技最发达的朝代之一,以典籍传承的方式保存了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又见宋潮”系列活动采用有趣的游戏形式,连续开展了三期“走近苏轼”系列活动,多角度展示这位“千古才子”的超然魅力。

读者认真阅读苏轼贬谪作品赏析内容

“赤壁怀古”环节展示苏轼手书《赤壁赋》绢布复制件

馆员讲解苏轼在黄州的大事记以及连线游戏答案

读者参与“猜猜我是谁”互动小游戏

读者自由体验不同形式的桌面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