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18世纪“中国风”绘画是以中国文化艺术品为图像来源,以描绘中国为主题的艺术形式、艺术风格,其绘画类型主要有油画、镶板画、版画等。6月17日下午,中图悦读会第75期活动邀请华南理工大学设计学院讲师、美术学博士刘禹主讲“法国18世纪‘中国风’绘画赏析”,回顾法国“中国风”绘画在18世纪的发展历程,赏析法国洛可可主要代表画家的“中国风”画作,带读者辨识画作里的“中国风”元素。
刘禹老师从“中国热”“中国风”及“中国风”绘画的概念讲起,结合东方贸易的历史背景,分析了欧洲的“中国风”如何产生、法国如何成为“中国风”的发展中心。17-18世纪,中法之间的贸易来往、文化交流更加频繁。从亨利四世至路易十六,法国贵族追随法国国王,大量购入“中国风”的漆器、织物、家具等。由于市场的需求、行业的分工和技术的支持,法国艺术家成为推动“中国风”在绘画、装饰艺术等领域发展最为重要的角色。此外,刘禹老师还回顾了法国的“中国风”绘画的发展历程,并重点对洛可可代表画家安托万·华托、弗朗索瓦·布歇的“中国风”绘画作品进行赏析。
在互动环节,读者对《中国捕鱼》《中国植物学家》《四元素——火》《中国茶饮》《中国人物之五》等法国18世纪绘画作品中的“中国风”元素进行辨识。刘禹老师通过场景对比和绘画技法解析,帮助读者深入了解洛可可艺术与中国美学的巧妙融合。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本期活动透过洛可可画家的“中国风”绘画作品,展现中法两国的友谊与文化交流源远流长,揭示中华文化对欧洲艺术的深远影响。

华南理工大学设计学院讲师刘禹主讲“法国18世纪‘中国风’绘画赏析”

读者认真聆听刘禹老师的分享

读者辨识法国18世纪绘画作品中的“中国风”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