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讲堂”第305讲:道德与法治
——纪念“雷锋精神”提出六十周年

作者:李雅玲 来稿:活动推广部 摄影者:张倩妍 发布时间:2023-03-17 阅读数: 

2023年3月5日是第60个学雷锋纪念日。60年前,毛泽东同志苍劲有力的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正式发表,如旗帜一般推动了浩浩荡荡、跨越世纪的学雷锋运动,也让“雷锋精神”薪火相传、历久弥新。作为一个道德典型,雷锋精神映射了怎样的道德观和价值观?这些观念对我国的法律制定和社会风尚形成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月4日上午,“中山讲堂”第305讲特邀中山大学陈颀副教授,主讲“道德与法治——纪念‘雷锋精神’提出六十周年”主题讲座。

陈颀是中山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法理学、立法学和法律与文学;曾在《中外法学》《政治与法律》《文艺理论研究》《开放时代》等期刊发表论文若干,合编《<三体>的X种读法》《法律和社会科学》(第19卷第2辑),承担国家社科基金等多项科研项目。

陈颀副教授首先为大家讲述了“什么是雷锋精神”,并结合雷锋的详细生平事迹,剖析他的性格和精神品质是从何而来,以此回应一些网友对“雷锋精神是否是虚假宣传的产物”之类的质疑。作为一个在旧社会饱受压迫、早早成为孤儿的苦孩子,雷锋在新中国却能分得土地,正常接受教育,并在学习和工作中逐渐成长为“人民解放军的伟大战士”“党的好儿子”“人民的好勤务员”,这样的经历决定了他对党和人民的感情是真挚和热切的,他的言行是发自内心而绝非作秀,他的事迹和精神也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

雷锋精神的永恒价值毋庸置疑,但当一些道德领域的行为遭到法治挑战时又当如何处理呢?陈颀副教授引用了2006年“彭宇案”、2017年郑州“电梯劝阻吸烟猝死案”等典型案例,分析了当见义勇为、善意劝诫等行为被起诉,法院是如何判决的,进而详细阐释第三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法”的命题。法律是准绳,而道德是基石。在我国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下,雷锋精神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018年修正)中存在多处“回响”,《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也开宗明义、旗帜鲜明地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立法目的之一。陈颀副教授再度重申“雷锋精神永不过时”,号召大家积极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在新时代弘扬雷锋精神。

互动环节气氛热烈,陈颀副教授详细解答了“当代小镇青年的人生选择”“影视作品中正反面人物形象塑造”等提问。在回应读者关于“当下年轻人热衷追星,如何重振像雷锋一样的优质榜样的力量”的问题时,他认为一要回到真实的历史语境中,讲实、讲好“英雄”故事;二要把学习榜样落实到日常实践当中,以行动促认知;三是要相信年轻人自身的成长,增强文化自信。

本期讲座从社会学和法学两个维度,对“雷锋精神”及相关道德领域典型案例进行了剖析,为读者学习雷锋、认识法治提供了新的视角。陈颀副教授深入浅出、生动有趣的讲课风格也深受欢迎,赢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

2023年3月5日,“中山讲堂”第305讲:道德与法治——纪念“雷锋精神”提出六十周年

陈颀副教授主讲“中山讲堂”第305讲:道德与法治——纪念“雷锋精神”提出六十周年

“中图之友”志愿者参与讲座服务,践行雷锋精神

分享到
服务咨询
官方微信
移动APP
官方微博
数字图说
访问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