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讲堂”第299讲:香港大营救

作者:李雅玲 来稿:活动推广部  摄影者:苏燕君 发布时间:2022-08-08 阅读数: 

1941年12月,日本侵略军发动了太平洋战争,香港沦陷。大批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界进步人士被困香港。生死关头,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南方局紧急号令:全力营救!一场拯救了新中国文化事业半壁江山的香港大营救就此展开。这次行动历时200余天,涉及800多人,却没有出现一次重大事故,更无人遇险牺牲,被作家茅盾称为“抗战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7月30日上午,“中山讲堂”第299讲特邀广州市东江纵队研究会秘书长李爱平,带读者重温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李爱平是中共党员、高级政工师,原广东制药厂党委副书记,原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委员、学院工会副主席;曾参与南方传媒新世纪出版社“东江纵队抗日英雄传奇系列”丛书创作,编著《秘密大营救》一书;是“华南抗日烽火故事”连环画丛书编委成员,创作了连环画《虎口大营救》故事脚本,对香港大营救的历史有深入研究。

讲座分为“黑色圣诞”“群英荟萃”“特殊使命”“虎口营救”“历史评价”五个部分。李爱平结合大量的图片文字资料,将大营救发生的历史背景、待营救的文化名人、营救活动的总体部署、营救的具体过程娓娓道来,让观众了解到在这场声势浩大又隐匿于无形的战争中,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东江纵队前身)与广东各级地下党组织是如何紧密配合,帮助文化界人士人虎口脱险的。期间穿插了许多丰富的细节和精彩的小故事,包括何香凝假扮看房子的佣人避开日军排查,茅盾、邹韬奋等文化人士扮成“难民”藏在木船的舱板下离港等,故事感浓厚,引入入胜。在“历史评价”部分,李爱平引用了众多名人对这次行动的评价,充分肯定了香港大营救的历史意义和东江纵队的历史贡献。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香港大营救作为影响中华文化进程的重要事件,是不可遗忘的历史风云,那些为国家民族英勇奋战的先辈,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缅怀。讲座吸引了众多东江纵队老战士的后代前来参加,现场反响热烈。

7月30日,我馆举办“中山讲堂”第299讲:香港大营救

“中山讲堂”第299讲主讲嘉宾李爱平

分享到
服务咨询
官方微信
移动APP
官方微博
数字图说
访问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