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读古今 时光流转纸墨香
——央视新闻与我馆联合举办4·23“世界读书日”特别活动

作者:陈晓玉、张淑琼 来稿:特藏部 摄影者:特藏部 发布时间:2022-04-27 阅读数: 

4月23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广东总站暨粤港澳大湾区总部联合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在央视新闻客户端等总台新媒体平台推出两小时新媒体直播节目“‘粤’读古今 时光流转纸墨香”。

作为我馆4·23“世界读书日”系列活动之一,本场直播节目同时联动广州图书馆,由三个直播场景组成,其中两个场景分别设于我馆特藏阅览室和文献修复室。节目特别邀请我馆原副馆长、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特约研究员倪俊明,广州图书馆副馆长陈深贵,我馆特藏部主任荣子菡担任嘉宾进行访谈。荣子菡带领网友走进我馆特藏书库,介绍我馆古籍库房环境与馆藏古籍保存现状,展示我馆部分珍贵文献:宋刻元明递修本《临川先生文集》、明刻本《[嘉靖]广东通志》、清代广东学者陈澧《东塾初学篇》稿本、清刻本《广东新语》,以及清末的《广东省城内外全图》和《时事画报》。倪俊明研究员为网友逐一解读这些古籍文献的珍贵之处,探索阅读古籍文献的知识性、趣味性。近十年来,我馆完成了多项大型古籍与地方文献整理出版成果,包括《广州大典》《中山文献》《东莞历史文献丛书》《茂名历史文献丛刊》《韶关历史文献丛刊》《清代稿钞本》《海外广东珍本文献丛刊·第一辑》《旧报新闻·清末民初画报中的广东》等;通过自建、采购等方式为读者提供多种古籍与地方文献数字资源服务;通过展览、讲座、文创开发、读者体验活动等,向读者广泛宣传古籍保护知识与意义,拉近古籍保护与社会大众的距离。关于古籍保护的众多台前幕后的故事,第一次通过网络直播间与广大网友分享。

直播期间,大批网友在后台留言,想了解神秘的古籍修复工作日常。为此,主播深入探访我馆文献修复室,揭秘古籍修复师们平常使用的各种修复材料、工具和设备:用于染色的红茶、板粟壳,旧时用于除虫的花椒、现在用于杀虫的冷冻柜,以前用作粘合剂的石花菜,现在用无筋淀粉制作的浆糊等等。古籍修复师们引导主播沉浸式体验古籍修复、线装书装订、碑石传拓和雕版印刷,传递中华传统技艺的魅力。

从古籍文献到当代阅读,主播和嘉宾们畅谈“读书这件事儿”。节目在央视新闻客户端、微博、B站、视频号、抖音号等平台同步播出,全网吸引313.9万网友在线围观,并收获大量评论和点赞。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4月11日印发《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引发社会和业界热烈讨论。本次直播节目,带领观众一起穿“粤”时空,品味时光流转中的书香点滴,是古籍保护宣传与新媒体推广的有机碰撞与融合,希望通过这次尝试,让古籍进入更多人的视野,为古籍保护工作吸引更广泛的社会关注,推动古籍保护事业持续发展。  

央视新闻与我馆联合举办“4·23“世界读书日”特别活动“粤”读古今 时光流转纸墨香

倪俊明(右)介绍馆藏宋刻元明递修本《临川先生文集》

我馆古籍修复师(左)介绍修复用具

主播和嘉宾探讨当下读者的阅读偏好

分享到
服务咨询
官方微信
移动APP
官方微博
数字图说
访问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