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讲堂”第295讲:岭南箫笛文化的发展与演变

作者:李雅玲  来稿:活动推广部 摄影者:李嘉杰 发布时间:2022-03-24 阅读数: 

“笛奏龙吟水,箫鸣凤下空。”纵观中华文明五千年发展史,从宫廷礼乐的演出到梨园曲艺的伴奏,从豪门大户的飨食宴饮到文人雅士的音律交游,处处都有箫笛的身影。在岭南地区,箫笛也在粤剧、粤曲、广东音乐中占据重要地位,深受人们喜爱。为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礼乐文化,3月12日上午,我馆特邀有着“南国箫王”之称的星海音乐学院乐工系客座教授郭大强做客“中山讲堂”,带领读者走进箫笛的世界。

郭大强是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广州箫笛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星海音乐学院乐工系客座教授。他8岁习笛,15岁跟随父亲学习制作笛箫,现在已是广州“郭氏粤声”笛箫制作掌门,由他斫制的笛箫无论形制、工艺还是音色都深得行家好评。从艺40多年,郭大强曾被评为传承广州文化的百双“巧手”之一,越秀区青少年文化传承发展引领人物等,多次受邀参加各类大型文艺汇演,并在广东粤剧艺术博物馆、佛山祖庙博物馆等地组织大型箫笛展览。

本次讲座,郭大强围绕箫笛的概念、种类、演变历史和演奏特点等内容展开讲述。箫笛经常作为传统管乐器的泛称,但具体到乐器本身,则一般横吹为笛、竖吹为箫。笛子通常又分梆笛、曲笛:梆笛以伴奏梆子戏而得名,音色高亢明亮,常见于北方;曲笛则以伴奏昆曲而得名,音色圆润柔和,流行于南方。箫也有洞箫、琴箫、九节箫、现代八孔箫等众多种类。讲座现场,观众还能欣赏到由郭大强吹奏的各种笛、箫所展现出来的不同音色和情绪。在他看来,乐器的音色并无好坏之分,音乐本身也是人的感觉、所处环境甚至时辰综合作用的产物。箫笛在几千年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早已暗合了传统文化中的阴阳观念和礼乐思想——吹奏时急气为阳,缓气为阴;姿态宜不卑不亢,姿势需中正圆融。有人认为箫笛文化是高深的阳春白雪,但实际上它是十分包容的。几位学生用箫、笛和电吉他现场合奏《海阔天空》《大鱼》等流行曲目,都非常的和谐动听,展示了箫笛文化的多元性。

笛声醉月,箫管鸣天。作为中国传统民族乐器,箫笛不仅是供人吹奏的器具,更寄托着国人丰富的人文情怀,是诗意、韵味和礼乐文化的化身。本次讲座让更多艺术爱好者了解和爱上箫笛文化,让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传下去。

星海音乐学院乐工系客座教授郭大强做客“中山讲堂”

郭大强讲解琴箫的音色和表达的情绪

箫笛学生合作演奏《大鱼》

“中山讲堂”第295讲:岭南箫笛文化的发展与演变

分享到
服务咨询
官方微信
移动APP
官方微博
数字图说
访问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