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讲堂”第293讲:鲁迅小说中的英雄再造

作者:李雅玲 来稿:活动推广部  摄影者:李银珠 发布时间:2022-03-02 阅读数: 

    2021年是鲁迅先生诞辰140周年。为纪念这位近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我馆联合广州大剧院,以2022年开年大戏《狂人日记》的上映为契机,于2月19日邀请中山大学朱崇科教授做客“中山讲堂”,以“鲁迅小说中的英雄再造”为题,带领听众走进鲁迅先生的小说国度,分析蕴含在文本中的英雄话语。

朱崇科,中山大学中文系(珠海)教授、博导兼系主任,著有《论故事新编小说中的主体介入》《鲁迅小说中的话语形构》《广州鲁迅》等多部作品,在《文学评论》《外国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等海内外刊物发表论文200余篇。

英雄崇拜是人类长久以来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英雄形象很多时候是强有力的符号,可以担当起构建象征秩序的重任。在鲁迅的文本世界中,书写和再造英雄至关重要,这既源于鲁迅本身从故乡文化气质、西方现代思想和清末民族复兴的时代思潮共同作用培养而来的英雄气质和英雄情结,也契合其以笔为旗,以文“立人”的文化启蒙梦想。讲座中,朱崇科教授结合《呐喊》《故事新编》《彷徨》中多个具体篇目,对鲁迅作品中的英雄话语进行了详细的解析。一方面状描英雄气质,比如个性——《狂人日记》中狂人的清醒,《伤逝》中子君和涓生的勇于反抗;比如创造力——《补天》中女娲造人补天的伟力;比如实干——《理水》中大禹治水的脚踏实地;比如牺牲——《铸剑》中黑色人为助人复仇不惜性命等,并借助这些描述,实现对“新人”的强调和再造。另一方面剖析英雄之泪,批判伪英雄。以《奔月》为例,夷羿原本是神话中射落九日的英雄,但当一切归于平静后,他却面临着人生迟暮、妻子门生背叛的双重困境,这其中正投射了鲁迅对自我衰老、英雄迟暮乃至传统文化无力拯救当时国家困境的感伤。而在《小杂感》《风波》《起死》等作品中,鲁迅又以调侃或讽刺的形式,批判了某些劣根性——如投机牟利、自我标榜、刚愎自用等,帮助人们识别伪英雄。由于时代的原因,鲁迅小说中的英雄书写整体呈现悲剧意味,但无论内心如何矛盾纠结,他始终没有放弃英雄梦想,而是坚持着启蒙立场,以更有韧性的方式前行。

朱崇科教授深入浅出的讲解让鲁迅先生一篇篇略显深奥的文本瞬间鲜活起来,读者们听得津津有味。在互动环节,朱崇科教授还结合自身经历,分享了在当下如何品读鲁迅,以及如何做一个平凡“英雄”式人物的方法——垂范、律己、利他、屡败屡战、永不放弃,收获了现场阵阵热烈的掌声。

“中山讲堂”第293讲:鲁迅小说中的英雄再造

“中山讲堂”第293讲主讲嘉宾:朱崇科

朱崇科教授(左二)与“中图之友”志愿者合影

分享到
服务咨询
官方微信
移动APP
官方微博
数字图说
访问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