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拓是以纸紧覆在金石等器物的文字、图画上面,然后用墨捶印,拓出器物上文字和图案的过程。传拓技艺距今有近2000年的历史,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古人在没有照相机、复印机的情况下,通过传拓可以较完整地保存和复制名人墨迹,还原文物之美。9月12日下午,第63期“中图悦读会”以“妙手传拓,流传经典”为主题,由我馆青年古籍修复师孙玉东担任主讲老师,与读者分享传拓知识,演示并指导读者体验平面拓技法,展现传拓技艺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
孙玉东老师以具体的实物图片为例,为读者介绍形态各异、琳琅满目的拓片,讲解传拓所需的工具,包括拓包、打刷、鬃刷、针锥、镊子、墨水、白芨等。同时,孙老师与读者分享其本人传拓的工作场景,展示石刻传拓中平面传拓、瓦当传拓、野外传拓的具体流程,以及拓片装帧形式与相应的修复方法。以《慈云庙碑》拓片修复为例,流程主要有湿水揭托纸、找卷口、拓各色补纸、毛巾吸水、补缺、托纸上墙等。
在体验环节,孙老师首先为读者演示了平面拓技法的具体步骤:除尘、清洁石碑、选纸、上纸、封边、刷纸、拓包上墨、在石刻上墨、风干、揭取。三位读者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平面拓体验。借助摄影投屏设备,现场读者可以详细观看平面拓的全过程。读者充分运用在活动中所学习到的知识,通过对比与观察,提出关于拓印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细节问题,如纸张要多干才能用拓包捶墨、拓包上墨的湿度以及用墨量等。
“中图悦读会”的“古书之美”系列活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带读者走近中华古籍保护工作,从而真正了解、关注并参与到古籍保护中来。《广州日报》等媒体对本次活动进行了详细报道。

“中图悦读会”第63期为读者讲解传拓技艺

孙玉东老师(左)演示平面拓技法

读者进行平面拓体验

活动参与者展示自己的平面拓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