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人生 一节好课”第30期:
用耳朵聆听电影

作者:伍德嫦  来稿:活动推广部 发布时间:2021-09-06 阅读数: 

8月27日晚,我馆携手iartschool爱艺术+,特邀浙江音乐学院副教授李鹏程作客“艺术人生 一节好课”第30期,主讲“电影音乐赏析”,与广大电影音乐爱好者一起聆听电影,感受电影音乐的魅力。1.9万多名读者观看了线上直播。

李鹏程,上海音乐学院博士,现任浙江音乐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纽约城市大学研究生中心访问学者,美国音乐学学会(AMS)、美国音乐理论学会(SMT)会员,中国音乐评论学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西方当代器乐音乐创作、电影音乐分析。笔名橙客,出版专著《两百年来的古典音乐:当浪漫遇见现代》等。

浙江音乐学院副教授李鹏程

李鹏程老师巧妙地通过分析《大独裁者》《时光倒流七十年》《泰坦尼克号》《走出非洲》《2001太空漫游》《敦刻尔克》《麦兜故事》《渔光曲》《归来》《上甘岭》《金刚川》等影片中一曲曲难忘的旋律,串起电影音乐的意义、应用和功能,带领观众穿越一个个由电影筑就的梦境,竖起耳朵听电影。

电影《大独裁者》片段

电影音乐的意义

电影是雅俗共赏的艺术载体,绝大部分的电影都有音乐相伴。李老师认为成功的电影音乐可以和电影情景互相作用,引发观众产生心理学中的联觉效应,造就经典片段,雕刻成一代代人永恒的记忆。

电影《走出非洲》片段

电影音乐的应用

电影音乐几乎包含了所有风格的音乐,如古典音乐、交响音乐、摇滚音乐、乡村音乐甚至市井小调等。课程中,李老师着重向观众介绍了古典音乐在电影音乐中的应用。经典科幻电影《2001太空漫游》选用了理查·施特劳斯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和小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圆舞曲》,为电影增色不少。《麦兜故事》中融入了舒伯特的《音乐瞬间》和《降B大调即兴曲》,以及我们耳熟能详的《卡农》,借由古典音乐映衬出儿童世界的天真烂漫,碰撞出意想不到的艺术火花。

电影音乐的功能

电影音乐还有许多独特功能。一是增添底色。在电影《敦刻尔克》中,“谢泼德音调”渐强渐高的音响错觉让人如坐针毡。而在影片的末尾,汉斯·季默又用浪漫主义晚期音乐风格和当代简约主义相混合的温暖色彩,渐渐稀释了影片前半段由谢泼德音调制造出的阴郁底色。

电影《敦刻尔克》片段

二是暗示线索。《泰坦尼克号》全片贯穿着女声无词吟唱的《我心永恒》主题变奏。影片最后,白发苍苍的Rose讲述这段往事后,走向船头,随之响起动人的声线,哨笛、弦乐、竖琴、合唱逐渐汇入,连同画面内的海浪声和风声……《我心永恒》的旋律正是贯穿全片的爱情线索。

三是文化符号。《渔光曲》是我国首部获得国际荣誉的电影,整部影片的点睛之笔正是任光创作的歌曲《渔光曲》,这首歌道尽了渔村人民的悲惨命运。后来,在电影《归来》中,陈道明在影片中用钢琴弹奏《渔光曲》,试图唤醒妻子的记忆,此时的《渔光曲》就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

随着观众对音乐和画面的审美认知越来越深入,与众不同的角度能赋予电影被配乐重新定义的可能性。李老师指出,观看电影时,用心去聆听电影中的音乐,一定会留住属于你自己的经典片段。

浙江音乐学院副教授李鹏程主讲“电影音乐赏析”

分享到
服务咨询
官方微信
移动APP
官方微博
数字图说
访问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