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讲堂”第280讲:广府食肆的方言文化

作者:李银珠  来稿:活动推广部 摄影者:李嘉杰 发布时间:2021-02-26 阅读数: 

饮食文化是指不同区域形成的饮食风味、文化风情以及喜好禁忌,是一种独特的文化。所谓“食在广州”,正是对广府饮食文化的美誉。广府食肆传承味道,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而方言又是地域文化的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是保存和传递地域文明发展成果的重要工具。1月30日上午,“中山讲堂”第280讲特邀粤语说书表演艺术家彭嘉志,带领读者在粤语俗语中一起了解“得意”的广府食肆文化。

彭嘉志老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粤语讲古”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故事员”称号的获得者,同时也是第九届广东省“新世纪之星”,是广州市越秀区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多年来,他一直致力于岭南文化和说书艺术的传承发展工作,活跃于公益文化舞台,亲手培养了3000多名青少年曲艺人才。

早在百年前,早茶文化就已经在广州盛行。过去人们经常提到的“一盅两件”指的是一个茶盅和两笼点心,每个人拿着一个茶盅喝茶,但在如今的茶楼已经很少看到了。随着时代变迁,现代人上茶楼已经是三五好友坐在一桌共享一壶茶,但这种形容“老广”喝着茶配着点心慢悠悠消磨一上午的说法却一直流传下来。除了“一盅两件”,彭嘉志老师还分享了上茶楼时常用到的一些方言的含义,比如“埋单”“干蒸”,以及很早以前流行的“茶槟芥免”等。除了“喝茶”之外,广府人也喜欢去酒楼吃饭。那么酒楼里又有什么有趣的方言呢?彭老师细致讲解了酒楼的各类工种,如“水台”“打荷”“企堂”等,而小费通常被称作“手震”“贴士”。出了“酒楼”,吃“街边档”也有许多行话,比如“大蓉”“细蓉”“加码”“加底”等。在彭老师的讲述下,这些地道的广府民间用语变得妙趣横生,引人入胜。

每种方言都能表达出该区域使用者的思维方式、社会特性以及文化内核,都是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粤语在汉语千百年演变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九声六调音韵系统。传承至今的古汉语词汇、“鬼马”生动的民间俚语,无不体现着广府文化的趣味和智慧,需要我们每个人共同守护。

出于疫情防控的需求,本次讲座采用线上直播形式。近一个半小时的讲座直播共吸引数百人在线观看。

“中山讲堂”第280讲主讲嘉宾彭嘉志

中山讲堂280讲采用线上直播形式

分享到
服务咨询
官方微信
移动APP
官方微博
数字图说
访问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