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缩微拍摄,很多人第一反应是“谍战片”。的确,世界上最早进行的有组织、有目的的缩微拍摄,是由法国人达格朗发起的。在1870年普法战争中,他成功利用缩微技术传递了11.5万封信件情报。随着时代演变,缩微品才广泛应用于图书档案领域。
您也许要问:都进入数字时代了,数字资源不是更好吗?转化高效、不占地方、使用方便,相比之下,缩微胶片还需要工作人员一页一页拍摄,一卷一卷保存在库房,使用时还得通过仪器才能看清。但事实上,数字资源在留存历史资料方面存在更多无法解决的问题:计算机病毒、物理伤害、黑客入侵、硬件限制等都会给数字资源带来不可逆转的损失。相比之下,缩微胶片最大的好处就是“靠谱”:拍什么就是什么,高度还原,真实可靠,稳定性强。因此,我国档案法里有专门条款,规定缩微胶片档案和档案原件具有同等法律效力,法庭上可以作为证据使用。
中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传世典籍数目庞大,但纸质品易损难存,不加紧抢救就会形成不可逆转的损失。以报纸为例,作为最难保存的文献类型之一,很多报纸原件在20世纪80年代已经遭受严重损毁;而采用缩微胶片拍下来的部分,则可以保存500年。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作为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3家成员馆之一,拍摄和制作的缩微胶片涵盖古籍、民国期刊、报纸等领域各类珍贵文献总计2400种、210万拍,目前已建成约110万拍缩微文献全文数据库。在这里,您能方便快捷地体验缩微技术,运用科技的力量,重现最真实的历史,触摸当年的原字原章。
还等什么?和我们一起穿越时空的长廊,在缩微的方寸世界见证文化的深远传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