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讲堂”第279讲:南粤古驿道——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研究

作者:李雅玲 来稿:活动推广部 摄影者:周春满 发布时间:2021-02-04 阅读数: 

常言道:“要想富,先修路。”自古以来,道路交通就如同一个地区的血脉经络,是加强联系、推动发展和促进繁荣的重要纽带。早在2000多年前,古人开山辟岭,在中国的岭南地区修建出一条条驿道,有水道也有陆路,千百年来连通南北,吐故纳新,既是古时的军事之路、商旅之路,也是民族迁徙和文化融合之路,是广东千年文明史的活化石。这些曾在古代发挥过重要作用的古驿道,在当下又有着怎样一番面貌?1月9日上午,“中山讲堂”第279讲特邀广州大学张河清教授,带领读者寻迹南粤,一探“南粤古驿道”的前世今生。

张河清教授是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教育部旅游管理教指委委员;现任广州大学(中法)旅游学院院长、粤港澳大湾区文旅发展研究院院长、国际文旅融合创新发展研究院中方院长;也是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族旅游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广州市人民政府重大行政决策论证专家、世界优秀旅游目的地组织专家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旅游开发质量评定委员会委员,主持多项国家基金项目,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70余篇,出版著作和教材15部。

本次讲座,张河清教授从研究背景、案例解析、总结展望三个方面展开对“南粤古驿道”的论述。南粤古驿道跨越了秦汉、三国、两晋、唐、宋、明、清时期,基本上涵盖了以珠三角为中心,粤北、粤东、粤西的绝大部分区域,总里程将近15,000公里。目前的研究暂时把南粤古驿道划分为南北通融、葛洪与中医药文化、汤显祖岭南行、西学东渐文化、瓷器文化、香山古道群英故里文化、《世界记忆》侨批和银信文化等8个遗产线路。加强南粤古驿道遗产保护传承和合理利用,是推进历史建筑活化利用、推动优秀岭南文化走出去、讲好广东故事的重要内容,得到政府层面、民间层面和学术研究层面的普遍关注和重视。

关于如何活化利用南粤古驿道资源,张河清教授阐述了十个主要模式,包括创新驱动型、景区带动型、融合发展型、赛事带动型等,并以潇贺古道(封开段)为例,详细讲解了景区带动型是如何基于空间生产三元辩证框架及地方营造理论,实现空间活化利用和“古道焕新”,从而促进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文化认同。古驿道的活化利用是一个动态且长久的过程,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如何让古驿道发挥廊道作用、构建空间模拟通用模型、结合不同地区古驿道的文化特色、将政府治理与古驿道共同体构建相结合等,都是要进行深入思考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张教授的研究团队还将借助现代科学技术,通过构建南粤古驿道数据库和文化生态基因信息图谱平台,AR、VR技术展现等,持续挖掘和解析古驿道文化基因及动态变迁,展现南粤古驿道在新时代的独特魅力。

“中山讲堂”第279讲:南粤古驿道——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研究

“中山讲堂”第279讲主讲嘉宾张河清教授

“中山讲堂”第279讲主讲嘉宾张河清教授和“中图之友”志愿者合影

分享到
服务咨询
官方微信
移动APP
官方微博
数字图说
访问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