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讲堂”第265讲:品读《诗经》中的鸟兽草木

作者:苗苗 来稿:办公室 摄影者:苏燕君、黄月波 发布时间:2019-11-26 阅读数: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打开《诗经》,各种鸟兽草木扑面而来,有关关雎鸠,有采采卷耳,有子孙满堂的螽斯,也有灼灼其华的桃花。这些鸟兽草木在《诗经》中有着怎样的意义和价值?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哪些独特的思维方式?又是如何影响后世文学和哲学思想的发展?11月9日,“中山讲堂”第265讲邀请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周春健,与读者一起品读《诗经》中的鸟兽草木。

周春健老师是历史学博士,现任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四书学、诗经学、文献学研究,著有《元代四书学研究》《经史之间》《诗经讲义稿》等。他创办家庭式博物馆“习之堂儒学馆”,编撰《家庭国学小讲堂》讲义一百讲,为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生存探寻有效途径,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普及,在各类机构开办国学讲座,成功举办“老讲义百种特展”,受到社会关注。2017年,他被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宣传部和教育部直属机关党委聘为“中央国家机关党课宣讲辅导员”。

本期讲座,周春健教授从博物与多识两个概念、《诗经》与名物学的发展、先秦到唐宋的思维方式和观物方式的转变等方面,为读者介绍了相关的理论知识;又深入经典篇目,分析其中鸟、兽、草、木及器物的性状和渊源,探查名物与诗义之间的密切关联。《论语·阳货》记载:“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后世由此绵延而成《诗经》名物之学。“《六经》名物之多,无逾于《诗》者。自天文地理、宫室器用、山川草木、鸟兽虫鱼,靡一不具,学者非多识博闻,则无以通诗人之旨意,而得其比兴之所在。”清代纳兰性德在《毛诗名物解序》中的这段话,较好地说明了辨象知物、审名知义是读懂诗经之义的一条重要路径。

随后,周春健老师选取了《周南·关雎》中的“雎鸠”等名物为例,通过考证多部古籍对名物性状的记载,辨象知物,审名知义,以求得比兴之所在,通诗人之旨意。雎鸠常被误以为是象征爱情的鸳鸯,但通过《毛传》《淮南子·泰族训》《诗三家义集疏》《默记》中的描述,会发现它是一种“不乖居,言不乱耦”“一窠二室,雄雌各异居”的水鸟,可能性情还相当凶猛。顺理成章,由这种“王雎”对应的君子淑女则不是平民百姓而是上层贵族,《关雎》也不仅是描述一段普通爱情,而是“后妃之德”“风之始也”。读诗人要了解物种和性状,方能生发出对诗义主题的独特理解。

人文精神参天地,中华经典育人心。邀请优秀专家学者解读文化经典,为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进一步传播和交流的平台,是公共图书馆发挥社会教育职能的题中之义。本期讲座也是我馆“国粹经典·翰墨流香——《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教育推广系列讲座的第三讲。未来我馆还将聚焦更多经典作品,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恒久的魅力和时代的风采。

“中山讲堂”第265讲主讲嘉宾周春健

 

读者认真做笔记

 

自发组织前来的大学生与周春健老师合影

分享到
服务咨询
官方微信
移动APP
官方微博
数字图说
访问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