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讲堂”第255讲:中国革命与妇女解放——以延安时期为中心

作者:左都雯 来稿:办公室 摄影者:蒋爱娣 发布时间:2019-09-05 阅读数: 

1924年,中国女性在广州举行第一次“三八”节纪念活动,“妇女解放”的观念逐渐传入中国。20世纪40年代,以延安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的妇女解放实践形成了许多值得重视的历史经验。8月24日,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董丽敏做客“中山讲堂”第255讲,作题为“中国革命与妇女解放——以延安时期为中心”学术讲座。

董丽敏老师是文学博士,现任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职于上海大学,是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系访问学者,并于2011年至2016年先后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上海市曙光人才计划、上海宝山区拔尖人才计划。同时,她还兼任了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女性文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中国妇女研究会理事、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委员、上海市婚姻家庭学会副秘书长等职务。近年来,她曾先后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多项,出版多部著作,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是现在国内研究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和文化研究、传播媒介与20世纪中国文学方面的主要青年学者。

本期“中山讲堂”,董老师围绕妇女、革命与社会的问题意识展开阐述。她认为,近代以来,中国妇女解放已经成为中国革命和社会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妇女解放问题不仅仅是性别的问题,还是社会、经济、文化和历史大背景下的一个综合命题。

在第一部分“婚姻家庭:从妇女主义到家庭统一战线”中,董老师从丁玲的《夜》和同时期的另一文本《男女平等》切入,在文化想象和历史实践两个层面探讨了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妇女解放问题的处理。在“抗战”这一特殊的民族革命背景下,面对处于重重压迫中的贫困农村妇女以及由此而层出不穷的婚姻家庭问题,以延安为中心的根据地在传统伦理、乡规民约、城市文化、革命话语等不同势力的博弈格局中,通过不断摸索之后在一定程度上理顺了“妇女”“家庭”“生产”“中国共产党”与“民族、阶级革命”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形成了以“家庭统一战线”为旨归的处理模式。在第二部分“生产劳动:组织妇女与组织社会的辩证法”中,董老师从赵树理的《传家宝》一文中不同妇女对于“纺织”的不同立场入手,展开分析了生产制度的革新如何重构人与人的生产关系乃至社会关系。作为“延安道路”的主要内容,以陕甘宁边区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的妇女纺织生产运动,在很大程度上探索了在“民族革命”和“阶级革命”双重视域中推进底层劳动妇女解放的实践路径。在第三部分“新女性改造:新的历史主体的锻造”中,董老师针对“新女性”改造问题进行了深入阐释。作为枢纽和关键,知识妇女作为历史实践主体的锻造需要辩证地对待以下三个方面:既认识客观与改造主观、改造世界与改造自己、政治化个人与融入集体(妇女集体,阶级集体)之间的关系。

此外,董丽敏老师还结合当下女性主义运动等社会热点问题与读者展开了交流,为大家进一步了解中国革命与妇女解放问题打开了新的视野。

 

中山讲堂”第255讲主讲嘉宾董丽敏

 

董丽敏老师(右三)与志愿者合影留念

分享到
服务咨询
官方微信
移动APP
官方微博
数字图说
访问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