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知识体系”。两千年来它始终影响着中国人的农耕生产与文化活动,古老而具有现代意义。
4月21日上午,时值谷雨,第73期“走进中图”活动以“二十四节气知多少”为主题,在广东省捐赠换书中心举行。活动以定向挑战的形式,共设置五个游戏环节,分别是看图猜节气、诗歌朗读、节气排序、知识大挑战和蛋套DIY,带领读者全方位解读二十四节气,领略传统文化的精髓。
每张海报以三幅图画代表三个线索,读者根据图画猜出对应的节气,在第一个环节“看图猜节气”中,生动形象的图画吸引了不少读者围观,现场气氛热烈。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朗朗上口的《二十四节气歌》给读者带来新奇的体验,原来二十四节气还可以这样记!读完《二十四节气歌》,“节气排序”环节就变得颇为简单。在“诗歌朗读”环节中,工作人员还准备了《春夜喜雨》《清明》《小满》《立冬》等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古诗词,读者可以细细品味古典诗词之美。
第四环节“知识大挑战”,读者需要回答一份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挑战题。题目难度由浅入深,涉及二十四节气的时令特点、节日由来、风俗宜忌和民间谚语等,引发了读者的积极讨论。在思想的交流与碰撞中,读者们加深了对二十四节气的认识,活动也取得了良好的普及传统文化的效果。
谚称:“立夏胸挂蛋,孩子不疰夏。”立夏有煮蛋、编蛋套、斗蛋等传统习俗。本期活动的重头戏“蛋套DIY”受到手工爱好者们的喜爱。一位带着女儿过来参加活动的妈妈说,她小时候也做过蛋套,没想到这次活动能让女儿也体验一下妈妈的童年游戏。在活动现场,还有一位好学的老奶奶。尽管她一边手掌缺失了,但在馆员的耐心讲解和协助下,还是顺利完成一个漂亮的蛋套。老奶奶开怀地笑着,不住地赞美我们的馆员善良、贴心。
“二十四节气”于2016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国际气象界一直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今天的我们生活在城市的钢筋水泥中,看不到候鸟因节气变化的活动,或许也不用按节气变化而进行耕种。但通过“二十四节气”,我们可以感受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中所蕴含的中国式智慧,学会尊重自然、遵循物候、依时而行。“二十四节气”这一古老而珍贵的文化遗产,需要我们的传承和发展。

“看图猜节气”吸引了不少读者围观

妈妈带着女儿一起朗诵诗歌

贴心的馆员(右)协助残疾的老年读者编织蛋套

读者认真完成“节气排序”

一个漂亮的蛋套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