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讲堂”第216讲:无神论与当代中国的精神信仰

作者:苗苗 来稿:办公室 摄影者:谭茜 发布时间:2018-09-30 阅读数: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次讲话中强调精神信仰的重要性。如何理解无神论和“人民有信仰”之间的关系?无神论在当代精神信仰图景中处于怎样的位置,又起着怎样的作用?9月15日,“中山讲堂”第216讲邀请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左鹏为读者们深入解读这个问题。

左鹏老师毕业于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获法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思潮与青年教育;现任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学术兼职有中国无神论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马克思主义研究分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入选教育部“思想政治教育中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工作室”,曾获北京科技大学“我爱我师——我心目中最优秀的老师”金质奖章、北京高校入党积极分子“精品一课”、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等,连续三届当选北京市海淀区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现为北京市委宣传部授课专家。

本期讲座,左鹏老师为读者们介绍了神、有神论、无神论等概念,深入阐释了辩证看待无神论的方法,梳理了我国精神信仰的发展脉络,以及在面对外来宗教时,无神论有何潜在和明晰的社会价值与作用。与无神论相对的概念是有神论,有神论的核心概念是“神”。最早的有神论发生于智人阶段,距今约二十万年历史。人们通过建立“神”的概念,让外界和内心的疑惑得到自洽的解释,在不解决现实问题的情况下寻求精神解脱和心理满足,这就形成了有神论。随着社会的发展,产生神祇观念是人类历史的巨大进步;紧接着,认识到神的不存在从而产生彻底的无神论,又是人类历史的再一次进步。作为一种社会历史形态,宗教有神论也经历着互相吸收、观念改变等时代变化,所以万万不能以宗教捆绑民族。中国人的精神信仰经历了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天神崇拜等阶段,但文化底色始终是“以人为本”“敬鬼神而远之”的人文主义传统,容易接受多神信仰,呈现“造神”和“废神”并行的特点,这就有了与科学无神论相通的思想基础。无神论在本质上与科学知识和先进文化的精神内涵是一致的。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共产党员要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无神论者,严守党章规定,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党的宗旨,绝不能在宗教中寻找自己的价值和信念。”在当代,科学无神论宣传教育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遏制宗教极端思想的滋长蔓延、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都有重要意义。

左鹏老师的讲解深入浅出,明了易懂,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讲座过程中多次响起掌声。讲座结束后,不少读者意犹未尽,围绕老师的课堂内容自发开展课后交流。

 

1.我馆举办”中山讲堂”第216讲:无神论与当代中国的精神信仰

 

2.“中山讲堂”第216讲主讲嘉宾左鹏

分享到
服务咨询
官方微信
移动APP
官方微博
数字图说
访问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