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讲堂”第209讲:从《诗经》祭祀诗到现代歌曲《绣金匾》

作者:苗苗 来稿:办公室 摄影者:邱少珍 发布时间:2018-08-14 阅读数: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提起《诗经》,有的人会想起“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悦耳音韵,有的人喜欢“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生机和色彩,有的人向往“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深情,有的人产生了“行道迟迟,载饥载渴”的反战忧思。其实,《诗经》中还有大量的祭祀诗值得细细品读,当中记载了上古时代政治生活的多个方面,是中华文明宝贵的思想资料。《诗经》中有哪些诗属于祭祀诗?当代读者该如何理解这些祭祀诗?它们遇上现代歌曲《绣金匾》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7月28日,“中山讲堂”第209讲邀请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周春健,为读者们讲述《诗经》祭祀诗和现代歌曲《绣金匾》共有的精神内涵。

周春健老师是历史学博士,现任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台湾“中央研究院”、日本东京大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四书学、诗经学、文献学研究,著有《元代四书学研究》《经史之间》等。他创办了家庭博物馆“习之堂儒学馆”及家庭小讲堂“学而国学讲堂”,并广泛开展社区公益国学讲座,受到社会关注。

本期讲座,周春健老师从“《诗经》是怎样一部书”讲起,分别讲解《诗经》与周代礼乐文明、《诗经》中的“祭祀诗”、《大雅.文王》通解、《绣金匾》与现代祭祀诗等主题,带读者们回到上古时期,还原《诗经》作为“经书”的本来面貌。《诗经》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现代和古代对《诗经》存在着不同的看法:现代读者多把《诗经》作为文学作品来赏析品味,而在古代,《诗经》则被当做治国纲要和礼乐教义。祭祀是上古时代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诗经》中就有相当数量的祭祀诗。这些作品既是维护血缘宗族和宗法制度的有力手段,又极大地颂扬了周代先祖的开拓精神与丰功伟绩,对于早期中华民族精神与文明的形成具有重大意义。

从古代祭祀传统到现代社会的祭祀观念,周春健老师以诗教和乐教的传承为脉络,把祭祀诗和现代歌曲《绣金匾》联系到一起。《绣金匾》是一首以甘肃庆阳民歌为基础改编的传统民歌,由木匠汪庭有创作,以亲切细致的音调,深刻抒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对毛主席、朱总司令的热爱,以及对八路军的深厚情意。1976年,歌唱家郭兰英怀着对逝世领袖深切悼念之情再次演唱了这首歌,给了它新的诠释。从古代对君主先祖的祭祀到现代对革命先烈的深情缅怀,祭祀的对象和方式随时代演变,礼教和乐教的传统却穿越时光流传至今,成为中华民族崇乐尚礼、文明有序、忠孝为先、不忘初心的精神底色。

周春健老师结合经典原文和音乐视频的讲解受到了现场读者的热烈欢迎。在播放郭兰英演唱《绣金匾》的视频资料时,甚至有读者当场落泪,许多读者还在讲座结束后表达自己的激动心情,场面令人动容。

“中山讲堂”第209讲主讲嘉宾周春健

 

周春健教授(后排右五)与志愿者合影留念

分享到
服务咨询
官方微信
移动APP
官方微博
数字图说
访问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