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当代著名作家、诗人、学者、翻译家余光中先生辞世,引发了海内外文坛的多方追忆和评述。4月21日,“中山讲堂”第196讲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李娜以“余光中与他的批评者们——1970年代台湾乡土文学思潮的涌流”为题进行演讲。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相信很多读者对余光中先生的印象都源于他的名作《乡愁》。其实余光中先生的作品类型多样,风格也比较复杂,曾有诗集、散文、评论集及译著数十种,代表作有诗集《白玉苦瓜》、散文集《记忆像铁轨一样长》及评论集《分水岭上:余光中评论文集》等。文坛大师梁实秋先生就曾称赞余光中先生为“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
本期讲座,李娜老师以专业研究者的身份,为读者们详细分析了余光中先生的作品和人生经历。从那句著名的诗句“乡愁是一张船票”入手,李娜老师分析诗句背后的历史背景,以及文学批评家对余光中作品的品读思考,带领读者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余光中先生的诗文及人生。
余光中先生的经历和人生观念极大地影响了他的作品。其早期作品相当强烈地显示了主张西化、无视读者和脱离现实的倾向,尤其是在1970年代,余光中对台湾乡土文学的态度是比较微妙的,例如他对唐文标、陈鼓应等人的抨击,可以说是扮演了一个不太光彩的历史角色;但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他开始认识到“民族”“故土”等对创作的重要性,因此写下了许多动情的乡愁诗,对乡土文学的态度也由反对变为亲切,显示了由西方回归东方的明显轨迹,因而也被台湾诗坛称为“回头浪子”。

“中山讲堂”第196讲主讲嘉宾李娜

李娜老师(左四)与志愿者合影
大陆视野中的余光中,是一个爱国的诗人;台湾文学界中的余光中,是一个有着复杂评价的文人。这种微妙的差异,恰恰反映了港澳台文学的复杂性,我们在日常的阅读和研究中也要注意到这个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