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通识教育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通识教育旨在让学习者打破学科藩篱,将各领域的知识融会贯通。8月15日至18日,我馆邀请知名教育学者、中小学通识课程研制者与践行者扈永进做客“中图少儿分享沙龙”,从哲学、科技、经济、文学四个角度,为11至16岁的读者带来一场思想盛宴。
柏拉图:洞穴内外的人
柏拉图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中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希腊三贤”。扈永进老师引用柏拉图代表作《理想国》中最有名的选段——《洞穴内外的人》,与在场少年读者探讨人类如何在哲学语境下认识世界、认识自我。选段中的洞穴、洞穴内外的人都属于隐喻。洞穴内的人不能看到真实的同伴,只能看到火光投射到洞壁上的影子,意为社会中未经哲学思索和基本心智启蒙的芸芸众生;洞穴外的人能看到太阳,看到阳光照耀下的实物,这些被解放者象征着受到启蒙并真正获得知识的哲学家和智者。洞穴,则是人类总被实物的假象蒙蔽的隐喻,难以看到事物真相的困境。比起生硬地解释人类如何认识世界,我们通过隐喻的方式能更自觉地将自己代入到“洞穴”这一具体情境中。扈老师还引用了望梅止渴、盲人摸象等故事,让大家认识到“可感世界”和“可知世界”存在着差异,我们的感觉,如听觉、视觉、触觉、味觉,都只是我们对客观世界的解释、翻译甚至歪曲。大家不禁反思自己究竟有没有深刻地认识到事物的本质,有没有成为生活中的“哲学家”。
技术革命:从史前到中世纪
人类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进化过程,其中最重要的进化是学会使用工具,有了“技术”。扈老师在第二场分享沙龙为大家讲述了从史前到中世纪期间人类掌握的技术。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学会了磨制石器,由此开启了从蒙昧走向文明的道路。通识教育的一大特点,便是广泛地阅读相关主题的资料。少年读者们阅读了美国当代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的《美索不达米亚发源地的技术革命》,了解了发生在古希腊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的农业技术变迁。在这里,人类经过长期摸索和经验积累,取得一个又一个技术进步,以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幻莫测。如果没有工具,人类就是一个脆弱的群体,不可能手无寸铁地面对大自然。技术伴随人类成长,从野蛮走向文明。人类历史就是一部技术发展史,由此展开联想,人类的智慧无限,而技术进步又能让我们走多远呢?
市场:看不见的手
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以“看不见的手”来形容一种个人行为的非故意结果,一种能产生善果的社会秩序出现了。后来的经济学者以此来形容市场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在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的相互作用下,推动生产者和消费者做出各自的决策。在第三期分享沙龙中,扈老师带领大家认识了经济学领域中“市场调节”这一奇妙的现象。对于十几岁的读者而言,这一议题似乎稍显深奥,因此扈老师准备了经济学的入门名篇——伦纳德·里德的《铅笔的故事》,从一支铅笔的故事说开去,让读者们更直观地理解市场这一只“看不见的手”如何调节经济社会。
哈姆莱特:一个人文主义者的复仇
《哈姆莱特》是英国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的一部悲剧作品,讲述的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的叔叔克劳狄斯谋害了哈姆雷特的父亲,篡夺了王位,并娶了国王的遗孀乔特鲁德,哈姆雷特王子因此为父王向叔叔复仇的故事。在第四期的分享沙龙中,扈老师将这一具备思想和理性的人文主义者的复仇故事娓娓道来,结合着戏剧情节,分析剧中的人物形象。通过逻辑判断,哈姆莱特在复仇的过程中尽管知道了叔叔就是杀父仇人,但因为孤立无援,便想到了用装疯的办法来麻痹敌人。他在人前显得无比活跃,但在独处的时候则因遭遇变故而显得痛苦。人心都是脆弱的,越有文化的人,内心会越柔软。从文学作品的人物可以了解现实生活中的人情世态,人和人的相似之处总是少于不相似之处。
这一系列的分享沙龙为少儿读者们提供了一个广泛涉猎哲学、科技、经济、文学四大领域知识的机会,讲述的主题、选取的阅读材料在相应领域中也相当具有代表性。同时,在扈老师的旁征博引、细致讲授下,读者思考问题的方法和范围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锻炼和拓展。

1.“非常教师”扈永进主讲“走进通识教育”

2.小读者认真聆听和记录精彩内容

3.关于技术革命的延伸阅读材料

4.读者们讨论“铅笔故事”中的经济命题

5.扈永进老师和读者们共同探讨文学经典《哈姆莱特》中的人文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