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哭闹、生气、沮丧等负面情绪的背后,是想告诉家长什么?孩子犯错时,说教、吼骂、惩罚等教育方式会对他们造成什么影响?5月15日上午,甄颖老师做客我馆“星星的家”少儿系列讲座,带领家长读者们一起探索正面的育儿方法。
甄颖(ELLY),美国正面管教资质导师,《行之有效的正面管教工具》《孩子:挑战》等书的作者、译者,《都市主妇》等杂志专栏作者,并研发出国内首个正面管教全套课程。
“正面管教”体系是基于“个体心理学”理论,由简·尼尔森、琳·洛特等教育专家创建的。40年来,许多家长从“正面管教”课堂中学到了易学实用的方法,解决了孩子睡觉吃饭、作业家务、与家长对抗、轻易放弃等等成长问题,并且找到了引导孩子自信、自律、拥有强大内心力量的成长途径。
爱发脾气、吃饭难、睡觉难、爱拖拉、不好好做作业……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个时候父母对孩子或是责备与说教、或是妥协与唠叨、抑或是惩罚与打骂。然而,这样的管教方式结出的往往是让家长难以言说的苦果。
甄老师邀请家长上台亲身体会孩子们被惩罚时的感受和想法。惩罚往往会带来4个“R”,既憎恨(Resentment)、报复(Revenge)、反叛(Rebellion)及自卑(Retreat);而不理性的奖励则会带来2个“B”和2个“G”,既讨价还价(Bargain)、贿赂(Bribe)、理所当然(Granted)和贪婪(Greed)。这些最终都将歪曲孩子对事物的认知,表现为行为或习惯上困扰家长们的种种问题。
心理学家德雷克斯说,孩子们用惊人的成长愿望和勇气,克服自己渺小羸弱的感觉。他们渴望成为家庭中平等的一份子,但我们普遍的教养方式却让他们感受到沮丧、气馁。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做到不惩罚、不骄纵,使教养方式变得行之有效呢?很多家长认为“孩子总有些方面并不尽如人意”,然而这些问题就像一面镜子反映出父母们的不足。当我们在陪伴孩子时总习惯时不时掏出手机,却还抱怨孩子做作业注意力不集中;当我们面对孩子时常情绪失控时,却还责怪孩子易怒……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时刻影响着孩子,孩子是父母行为的模仿者,他们看你如何做,而不是听你如何说,正如英语里所说的“Children see children do”。
每一位家长爱孩子的心都是一样的,然而表达爱的方式却不尽相同,因此另一个正面管教的工具便是“确保孩子感受到爱”。“你给孩子传递爱的方式是什么?”在场的家长们相互分享起自己的经验,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微笑。甄老师分析说,这就是爱的能量,但大家与孩子相处时,总习惯性地遗忘了重要的一点“爱是没有条件的”。我们会惊讶,很多孩子认为“当我是个好孩子时,妈妈就很爱我。”现实生活中,父母们有意无意地将自己的爱附加上各种各样的条件,而在这些条件之上,孩子们将难以接受到“爱的信息”。为此,家长们要善于和勇于向孩子表达自己的爱。
甄老师在现场做了一个有趣的“不语言实验”:请大家不要想一只慢慢开屏的绿孔雀,可是大家却无法抗拒在脑海中出现一只“绿孔雀”。因为我们的大脑很难拒绝“不语言”中的负起动信息,以至于出现与指令相反的行为。明白了这点,就不难理解当我们说“不要跑、不要吵、不要趴着地上……”时,实际却是在不断强化孩子们的不当行为,同时还会造成孩子们不被理解、不被认同的糟糕感受。孩子是父母最好的老师,每一位家长都是不完美的人,不可能不犯错。当自己犯错时,最好的方式就是一笑了之,然后继续向前,更好地充实自己,把孩子当作老师,去分析他们的行为、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含义,与孩子有效地沟通。
甄老师机智幽默、温情款款的讲解带给家长们种种启发和感悟,穿插在讲座中的各种小游戏让读者朋友们亲身体会和感触到不同育儿方法带给孩子的反应。很多读者表示这次讲座让他们获益良多,感谢我馆提供了学习机会,以后还会积极参与其中。

美国正面管教资质导师甄颖做客“星星的家”少儿系列讲座

甄老师介绍心理学家德雷克斯的观点

甄老师邀请家长上台亲身体会孩子被惩罚时的感受

全场读者积极参与讲座互动

讲座结束后读者们继续与甄老师热情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