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上午,“中山讲堂”第102讲邀请了中华吟诵学会理事吴军华老师,以“古诗文吟诵与赏析”为题,引导读者们领略吟诵的魅力。
吴军华老师是山东潍坊人,生在孔孟故里,自幼便受儒家思想熏陶。他致力于将吟诵与国学教育和现代教学相融合,目前在中华吟诵广东中心工作,任中华吟诵学会理事。吴老师是《炎帝大典》的传统礼仪顾问,曾在《春节大典》、《兴农大典》等国家级典礼上担任司礼。在讲堂现场,吴军华老师带领读者们体验吟诵,不仅放声诵读,还加上丰富的肢体动作和表情,根据汉字本身的音调韵律将古诗文谱曲吟唱,让整个报告厅都流动着悦耳的古琴奏乐和朗朗书声。
吟诵作为一门正式的课程,古已有之。《史记•孔子世家》里讲,“诗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就是说孔子教学生《诗经》时正是用弦乐器伴奏来吟唱诗歌的。不仅“弦歌之”,孔子的全套教学方法还包括带领学生“诵诗三百,歌诗三百,弦诗三百,舞诗三百”。
吴老师在讲座现场重现了孔子教诗的盛况。以大家耳熟能详的《诗经·卫风·木瓜》为例,诗云:“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老师先是让大家一起放慢语速读一遍,配以手势,体会字音的平上去入、辗转起伏。随着感情越来越投入,老师鼓励大家站起来,根据诗句的意思,在吟诵每一句时配以推手礼和揖礼,并循着字音加变化,将结尾的平声字和虚字拖长、变调再唱出来,就像一首有旋律的歌了。读者们陶醉在自己的新创作里,情绪高涨地跟着老师一遍遍地吟诵,并纷纷发挥创意,把入声念得更短,把虚字加入颤音,还尝试变换节奏。现场读者中有不少小朋友,稚嫩高扬的童音夹杂在成人整齐的吟诵声中,显得分外清脆悦耳。
吟诵过后,老师问大家对这首诗的感想,大家十分踊跃,纷纷举手分享。有的说表达了男女的互相爱慕之意,有的说是人与人之间的礼尚往来,有的说表现了邻里之间的互敬互爱,还有的说讲述了国与国之间的睦邻友好。老师对大家从吟诵中得来的体悟都很赞赏,并解释了“永以为好也”就是“永永远远地好下去”的意思,用在男女之间、邻里之间、国家之间都行,体现的正是中国古代仁爱、尚礼、追求和谐的思想。
随后,老师又以一首《江南好》示范了词的吟诵方法。“江南好,风景旧曾谙……”词本身就是长短句,在旋律上发挥的空间就更大了。在清越的琴声和柔和的吟诵中,读者们仿佛被带到了水汽氤氲的烟雨江南。之后,读者们还欣赏了吴老师吟诵的李清照名作《声声慢》,悲切哽咽中,又是另一番情绪光景。
含英咀华品古意,共君一醉一陶然。两个小时的讲堂一下子就结束了,读者们还沉浸在古诗文的世界里,意犹未尽。有读者笑言,吟诵不仅使人知书明理,还能强身健体,并且意外挖掘了自己的作曲基因,让生活更丰富、更有诗意。
读者上台体验吟诵读者上台体验吟诵

“中山讲堂”第102讲主讲嘉宾吴军华

读者上台体验吟诵

读者上台体验吟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