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0日,中山大学法学理论与法律实践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经济学博士、中山大学博士后丁建峰再次做客“厚朴学堂”,为读者讲授“《道德经》导读(二)”。
在“《道德经》导读(一)”讲座上,丁建峰博士曾运用进化论和现代心理学理论分析了文明人普遍面临的心理问题,指出《道德经》中全然接受的态度、虚静无为的心境、慈和温柔的意念,可以有效地帮助人们学会“活在当下”。本期讲堂,丁博士继续此话题,对《道德经》如何教人 “活在当下”进行了详尽的分析。
第一,全然接受的态度。丁博士讲到,《道德经》中看事物的方法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矛盾的双方相互依存,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矛盾双方也是相互转化的,如“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事物总是在变化中发展。所以,对现在社会上过于热衷于成功学的现象,丁博士并不赞同,他认为现在人缺少的是对失败的接受和学习。他以近代著名的弘一法师李叔同做事“求败”为例,道出成败相依的哲理,并以“盈虚变化之理”,指出世间万事不可能完美无缺,人不可能事事成功。丁博士认为,要做到接纳生活,首先要调节个人的心理预期,不要有太多的期待,学会接受自己的弱点;其次,也不要把自己的价值理念当做绝对正确,要学会包容他人的不同;再者,用辩证的角度看待事物,学会接受生活中不如意的事。
第二,虚静无为的心境。丁博士讲到,不同的宗教和教派,都发展出了各自不同的静心方法,而《道德经》中的方法是观呼吸。“观”是指不去刻意控制,而是去体验呼吸和身体的感觉。丁博士用缓慢的语气和轻柔的语调,引导现场读者一步步地体验“观”呼吸的过程,他强调,要做好“观”呼吸,一是贵在坚持,不能有太多的期待,不要执着于成效,学会调整心境去“观”;二是要学会和杂念相处,杂念是附着了很多判断和评价的念头,“观”杂念就是“致虚极,守静笃”。
第三,慈和温柔的意念。丁博士讲到,慈和首先是要对自己慈,不要老责怪自己,如碰到不如意的事要学会对自己说“算了吧”,要与自己建立起良好的自我信任;温柔则是“复归婴儿”,内心要像婴儿一样柔软和天真;慈和温柔的意念就是:慎待自己的欲望、对天地有敬畏之心、学会从静中修、待人处事恭敬、做事外紧内松、乘风九天超尘绝世、海纳百川容纳万物、不要处处精明处处算计。
《道德经》的微言大义在丁博士的讲授中渐渐明晰,给读者带来深入的思考。互动环节中,十几个读者结合个人生活实际与对事物的理解向丁博士争相提问。丁博士耐心地一一作答并肯定了读者积极思考的态度。课堂的最后,中山大学法学院副院长任强教授还对讲座进行点评:“丁博士的《道德经》导读,向我们揭示了读经典要生活化才有意义,也向我们揭示了在生活中不要总是向外求,应学习向内观。”

1.丁建峰老师讲“《道德经》导读(二)”

2.读者积极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