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在第58届国际聋人节前夕,为“消除沟通障碍、促进共融共享”,由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中国聋人协会主办,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广东省聋人协会、广东省朗诵协会、上海百纳璐诗家居用品有限公司承办,多家单位、组织、爱心企业共同支持和赞助的 “百纳璐诗杯”首届全国听障演讲比赛决赛暨颁奖典礼在我馆隆重举行。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吕世明、组联部主任曹跃进、广东省残疾人联合会理事长张永安、中国聋人协会副主席范宜涛以及我馆刘洪辉馆长、李毅萍副馆长等领导和嘉宾亲临现场观看了比赛。比赛开始前,吕世明副主席作了热情洋溢的发言,他表示,此次国家级的聋人演讲比赛填补了聋人演讲史上的空白,打破了十聋九哑的传说,而比赛在具有100多年历史的文化殿堂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举办,意义更是非凡。他向我馆以及社会各界无私支持聋人事业的朋友们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并预祝演讲比赛圆满成功!
来自全国25个省、市(含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共30位决赛入围选手,就像从无声海里飞来的云雀,用不事雕琢的声音,倾吐着心中的感恩和梦想,努力飞向有声的天空,为爱欢歌。他们大多是意外失聪,遭逢过种种嘲笑和冷遇,却在苦难与磨砺中坚韧和宽恕,满怀感恩砥砺前行,在无声的世界里蜗行摸索,学习说话和“听”别人说话。他们或是孤儿,或出生贫困,或身患绝症,但他们都无一例外地自强不息,各有所成。而今,他们用并不标准的普通话,甚至模糊的发音,在数分钟里举重若轻地讲述着自己失聪岁月里的坎坷往事。往事里有坚持抗癌22年的学霸,艰难创业的服装设计师和it工程师,三岁习舞的舞者,端过盘子的作家......而今的他们,已冲破无声的樊笼,在有声的世界里感恩生活,快意人生。近两个小时的演讲,没有穿插表演,没有华丽辞藻,没有喧哗躁动,有的只是所有参赛选手文辞质朴,发音模糊的演讲。320人满座的1号厅,罕见的宁静里,每一次为参赛选手鼓掌的声音都显得异常震撼,像滚滚的春雷,决意要冲破我馆1号厅高高的穹顶,召唤人心里沉睡的情愫,领略无声处的天籁。这是无声的云雀的心声,他们为爱而歌,用坚强和倔强的腔调,唱出了生命的颂歌。
比赛中最令人难以忘记的,便是20号选手来自吉林的刘禹含演讲结束时,全场观众齐齐地跟着她学习用手语说“妈妈,我爱你”,许多观众眼里噙着泪,不断重复着这个简单而熟悉的手语动作,丝毫没有停下的意思。若不是选手停下来鞠躬致谢走下了台,观众们仍不舍得停下比划的双手。
最后,经过30位选手的精彩角逐,来自安徽的陈庆和吉林的刘禹含获得了本次大赛的一等奖;黄静、朱轶林、肖宇、杨凝获得二等奖;赵凤英、孔林焰、杨波、夏沛雯、崔春艳、杨施茵获得三等奖。
在我馆刘洪辉馆长和李毅萍副馆长的陪同下,吕世明副主席等领导、嘉宾还参观了我馆及在我馆一楼举办的第四届“沣标杯”国际聋人摄影展及“生命.阳光”残障主题公益摄影展,吕世明副主席高度肯定了我馆的文化助残服务工作。
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我馆十分重视开展文化助残服务。2012年,我馆成立了视障读者服务中心,不断拓展服务半径,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效益,成效日益凸显。三年来,该中心创建的视障读者服务qq群已成为了视障读者咨询、借阅盲文书刊的绿色通道;组织志愿者每季度一次为视障读者讲电影的“心聆感影”活动,丰富了视障人士的文化生活,拉近了他们与身边亲朋的交流距离;2013-2015年,连续三年承办了三届“广东省盲人诗歌散文朗诵大赛” ,已成为广东省视障人群的文化盛事和展现自我的舞台,受到社会各界和同行单位的广泛赞誉;通过在广州市盲人学校、广州市残疾人体育运动中心设置流通服务点,定期配送书刊、电子资源,为残疾人提供就近服务;2014年10月,正式启动视障读者免押金办证和免费邮政快递借还书服务;2015年7月,在盲校服务点创办的“听?爱”故事会,由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中图之友”文化志愿者国家一级演员刘晓翠老师领衔,每周四下午课后为盲校的学生们讲故事,成为了盲校学生每周最期待的节目。凭着助残服务工作的持之以恒和良好效益,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获得了2014年“全国盲人阅读推广优秀单位”、“广东省助残先进集体”的殊荣。
本次赛事筹备期间,我馆视障读者服务中心借鉴“广东省盲人诗歌散文朗诵大赛”的成功经验,积极与大赛组委会就大赛流程进行了多次沟通,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案,更在宣传、场地、人员、舞台等方面为大赛提供了全面配套,保障了本次大赛的圆满落幕。

吕世明副主席致辞(刘洪摄)

江西选手吴桐演讲《为自己鼓掌》(容丹涛摄)

吉林选手刘禹含演讲《常怀感恩之心》(刘洪摄)

新疆选手杨波演讲《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容丹涛摄)

李毅萍副馆长代表我馆接受中国聋协赠送感谢牌匾(刘洪摄)

刘洪辉馆长为二等奖选手颁奖并合影留念(容丹涛摄)

吕世明副主席为一等奖选手颁奖并合影留念(梁相摄)

张永安理事长为选手点赞(钱海钢摄)

领导、嘉宾与参赛选手大合影(梁相摄)

刘洪辉馆长向吕世明副主席介绍我馆历史(梁相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