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同时也是中国驻印军新一军广州受降70周年纪念。为纪念中国驻印军新一军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所做出的杰出贡献,以及其在广州历史上所书写的光荣的一页,我馆经过长期筹备,特举办“中国驻印军印缅抗战胜利暨新一军广州受降七十周年特展”及“中国驻印军新一军印缅抗战及留在广州的印记”专题讲座,以文字、照片、地图、纪录片、典籍文献档案、实物和讲课等形式,多方位、多角度地展现那段厚重的历史。
70多年前,在缅甸北部瘴烟蛮雨的丛林中,隶属反法西斯同盟中缅印战区的中国驻印军新一军在极端险恶的自然环境里,与穷凶极恶的日寇王牌军展开殊死较量,在历时2年多的战斗中,创下了世界战争史上连续作战17个月的空前纪录。最终打败日寇,打通了中印公路,铺设了中印输油管,保障了国内抗战的生命通道的畅通。中国驻印军有2.7万余名官兵为此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立下奇勋,也因此,获得了抗日军队的最高荣耀,于1945年9月赴广州接受日军投降。1947年9月6日,坐落于白云山下、占地10.05公顷陆军新编第一军印缅阵亡将士公墓落成,为广州留下了一个光荣的印记。
7月2日下午,“顶天立地英魂长存--中国驻印军印缅抗战胜利暨新一军广州受降七十周年纪念特展”在我馆展览厅开幕。展览由“中国驻印军缅甸作战经过”、“新一军广州受降”、“广州新一军公墓”三个部分所组成。展品以我馆馆藏为主,辅以各方提供的视频和实物史料。展览入口处,是高清复制的馆藏“陆军新编第一军远征印缅阵亡将士纪念碑”初拓片复制件和载有四千多位抗日阵亡将士姓名的《流芳录》,震动人心。室内展板以大量珍贵历史照片,再现了1946年2月新一军在广州孙逸仙纪念医院举办的“印缅作战影展”,同时融汇书籍、档案史料和当时的新闻报道,反映了新一军作战和广州受降的基本概况。并以广州学者、历史建筑研究专家卢洁峰女士的学术研究成果为基础,利用纪念碑初拓片等绝版史料,揭示广州中国驻印军新一军印缅抗战阵亡将士公墓的建筑史。实物方面,则展示了我馆馆藏的有关印缅抗战及广州受降的部分珍贵图书、新一军军部在广州《建国日报》上首发和连载的《缅甸荡寇志》、该军将士研究军事技能的著作和战后回忆录、中国驻印军新一军第50师副师长杨温将军在战场上的随身装备,等等。同时,通过在展厅内滚动放映盟军拍摄的印缅抗战战地纪录片《胜利之路》和《新38师缅北作战》,以及广州新一军公墓监工杨一立先生以耄耋之年重返印缅寻找战友同袍遗骨的纪录片,使观众仿佛回到70年多前的历史现场,一同感受岁月的沧桑变迁。
7月4日上午,以自己近10年的研究成果为特展搭建了完整框架的卢洁峰女士在“中山讲堂”主讲“中国驻印军新一军印缅抗战及留在广州的印记”,进一步介绍中国驻印军新一军印缅抗战的历程和新一军广州受降及公墓建设的经过。讲座反响热烈,可容纳300余人的一号报告厅座无虚席,我馆官方微博上进行的文字直播也吸引了近五万人的关注。向特展借出了大量珍贵实物的杨温将军后人杨运彰先生等一行近十人也全程聆听了讲座,在1947年的新一军公墓落成典礼中,他们之间曾有人或作为典礼主持或作为现场服务人员见证了历史,而今,昔日的稚子少年都已白发苍苍,然而对烈士的缅怀和对祖国的热爱却从未改变。全场观众为几位历史见证者献上热烈掌声。
本次特展和讲座均引起了社会各界强烈关注,新华网广东频道、《羊城晚报》、《南方都市报》等媒体纷纷对特展予以报道,广东电视台对特展进行了现场直播(新闻频道),并为配合央视纪录片对展览进行了深入采访。本馆微博、微信上关于展览和讲座的消息也不断被阅读和转载。

刘洪辉馆长与嘉宾为特展揭幕

抗日将士遗属瞻仰纪念碑和《流芳录》

卢洁峰女士为观众讲解展品

观众在展厅观看七十年前的战争纪录片

卢洁峰女士主讲讲座

讲座中全场观众以热烈掌声向杨温将军后人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