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拥有稳定的情绪、强大的内心和更加亲密的亲子关系,是每一个父母都希望的。怎样通过与孩子玩游戏,与孩子的内心世界连接? 4月26日,著名游戏治疗师张欣华老师做客我馆“星星的家”少儿系列讲座,主讲“‘玩’出亲子情——从游戏中探索孩子的内心世界”,为近200名家长读者分享了通过游戏滋养亲子关系的教育心得。
心理学家海姆•吉诺特说:“玩具是孩子的文字,游戏是孩子的语言。”的确,玩是孩子的行为特征,也是孩子的天性。讲座一开始张欣华老师让在座的家长们分享儿时最深刻的玩耍经历,“过家家”、“跳格子”、“玩泥巴”……一段段有趣的回忆,让大家沉浸在欢笑之中,也仿佛将大家带回了快乐的童年。张老师用这种巧妙的方式让家长们设身处地体会到“玩耍”对于孩子的意义,并强调,玩能让孩子释放压力,感受快乐,同时玩还是孩子发挥创造性的行为,是孩子们内心世界的反映。
学会与孩子共同玩耍,是通往孩子内心世界的捷径,而掌握捷径的关键首先在于科学地理解孩子在玩耍中表现出的各种情绪。小朋友玩到开心时,会开怀大笑;玩到厌倦时,会哀伤失望;与玩伴冲突时,会恼怒哭泣。在张老师看来,这些看似极端的情绪表露,实际代表着孩子各种不同的心理能量,“喜”是与人分享的能量;“怒”是自我保护的能量;“哀”是自我治愈的能量;“惧”是私密的能量。
在认识孩子情绪背后意义的同时,如何在玩耍中与孩子进行情绪介入与回应则是进入孩子内心,与孩子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的重要环节。通过邀请家长上台再现与孩子玩耍的情景,并逐步给大家分析家长和孩子在玩耍过程中的各种表现,张老师非常形象地让大家感受到了不同的回应及表达方式所带来的巨大差异。以给孩子的行为设限为例,“你不可以摔玩具”与“玩具不是用来摔的”,后一种不以孩子为主语的表达方式,既巧妙地避开了与孩子情绪及内心能量的冲突,又成功地限定了孩子的行为;再如,“你为什么要吃雪糕”与“妈妈也知道你很想吃雪糕”,后一种利用同理心,直接表达并确认孩子的情感的回应,更容易令孩子知道自己被理解和接纳。
4月26日下午,我馆少儿部配合此次讲座开展“环保,从一张纸开始”游戏治疗活动。在活动中,家长读者们更加清晰地理解到了游戏对于孩子成长的意义。看到孩子在游戏中,不仅能开心地和其他小朋友利用报纸等材料合作完成“环保愿望树”,表达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愿望和想法,又能在老师的引导下,相互发现合作伙伴身上令人欣赏的优点,这对于完善孩子的人格,建设孩子友爱自信的心理世界大有裨益。

著名游戏治疗师张欣华老师主讲讲座

张欣华老师邀请家长上台再现与孩子玩耍的情景

小读者在游戏治疗活动中学会欣赏别人

小读者游戏治疗活动中学会合作与沟通

小读者在环保树上挂上自己的心愿卡

参加活动的小读者开心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