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上午10时,与读者阔别两个月的“厚朴学堂”重新开讲,此次讲座邀请广州美术学院书法硕士生导师、中国书法学会会员、广东省书法评论家学会主席团成员吴慧平教授,为大家讲授“笔墨兰亭——中国书法艺术欣赏”。
本次课堂主要围绕《兰亭序》是否为王羲之真迹事件展开。吴教授由清代学者李文田质疑《兰亭序》不是王羲之真迹以及国学大师郭沫若“兰亭论辩”事件引入,表明自己多年研究《兰亭序》后,也认为《兰亭序》并非出自王羲之之手,并对此观点展开了论述。
吴教授主要从九个方面提出论据:1.王羲之的书作风格是太平盛世统一王朝所需要的;2.王羲之作品被民间收藏之风由来已久,仿品极多;3.唐初书法作伪者甚多、甚真;4.唐初对王羲之流传于民间作品的整理、鉴定活动多带有政治意义和唐太宗的个人喜好;5.南朝梁代以前文献未见今传《兰亭序》文,只有《世说新语》注文中收入《临河序》,故疑《兰亭序》即是《临河序》,今传的《兰亭序》是后人伪托;6.《兰亭序》字数比《临河序》多,应该是在其基础上加以删改、移易、扩充而成的;7.《兰亭序》所增添的‘夫人之相与’以下167字不符合王羲之的行文风格与性格;8.《兰亭序》的字迹风格与现在见到的晋代碑刻和出土的墨迹不合,与王羲之以往的楷书和草书风格也不合;9.唐代的僧人写书法非常流行,书法技能也很高超,《兰亭序》从王羲之后裔智永身上所得,智永是书法技法神似王羲之的僧人,《兰亭序》很有可能为智永所作。
因此,吴教授推论,《兰亭序》流行事件是唐太宗为了树立书法领域新偶像,而进行的一次有组织有预谋的“造星运动”。这一运动的发展轨迹大致为:1.贞观年间广收王羲之真迹入内府,即便有错,也照收无误;2.计赚兰亭,真伪莫辨;3.将错就错,大量复制品流传民间,以假乱真,真迹不再露面;4.亲自为王羲之作传,将兰亭序一文录入《晋史王羲之传》,弄假成真;5.死后真迹随葬昭陵,死无对证,留下千古之谜,让后人评说。
讲座吸引了大批读者前来聆听,现场座无虚席。互动环节时读者反响热烈,与吴教授积极交流。讲座结束后,不少读者还意犹未尽,久久不愿离去,并表示希望我馆多举办这样高层次的鉴赏课程。

讲座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