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模式如何在未来实现超越? ——中山讲堂解读“国际视野下的中国道路”

作者:来稿:办公室 作者:许白婷 摄影:朱怕怕 编辑:李雅玲 发布时间:2014-12-26 阅读数: 

12月21日上午,“中山讲堂•春秋大学问”第49讲“国际视野下的中国道路”在我馆一号报告厅举行。本期讲堂的主讲嘉宾是复旦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发展模式研究中心主任、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学研究所所长张维为教授。

张维为教授早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外文系,后获得日内瓦大学国际关系硕士和博士学位。曾任牛津大学访问学者、日内瓦外交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日内瓦大学亚洲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和国内多所大学的兼任教授。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他曾担任邓小平和其他中国领导人的英文翻译,走访过100多个国家,其著作“思考中国三部曲”(《中国触动》、《中国震撼》、《中国超越》)产生了相当大的社会影响。其中《中国震撼》一书曾获上海图书奖一等奖,并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而最新出版的新书《中国超越》被习近平主席推荐给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认为是全面、立体介绍中国的一部著作。

讲座中,张教授首先对中国模式(广义上与“中国道路”同义)进行了解释,并提出中国模式超越西方特别是美国模式的观点。他通过国际上通用的“板块解读法”、“购买力评价”、人均预期寿命、住房自有率、家庭净资产等方法解释中国在经济总量、百姓资产、社会保障、政治制度上优于西方的事实,并详尽分析了中国模式超越西方模式的深层原因。他认为,一个现代国家的制度安排,关键是要确保政治、社会和资本三种力量达到一种有利于绝大多数人利益的平衡。而在美国模式中,目前这三种力量之间严重失衡,资本力量独大,美国标榜的“三权分立”制度已被资本力量所驾驭,“钱主”很大程度上左右着“民主”。而在中国,政治力量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资本力量总体上受制于政治力量和社会力量,三者之间相对平衡。因此,中国模式尽管还在完善之中,但确实有利于多数人利益的实现,中国梦的前景比美国梦更加光明。不仅如此,张教授还从理论上将中国的制度安排概括为“一国四方”,即中国是一个“文明型国家”,有四个方面的制度安排:在政党制度方面,中国是一个“国家型政党”,代表了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整体利益;在民主制度方面,中国的最大特点是“协商民主”,包括在决策领域实行的“新型民主集中制”;在组织制度方面,中国实行的是“选贤任能”;在经济制度方面,中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些制度安排均包含了中华文明的基因、社会主义的因素和西方文化元素,三者有机结合形成的新制度推动了中国的崛起。最后,张教授还结合自己走访100多个国家的所观所感,进一步分析中国道路在国际视野下的优越性,并提出中国必须建立自己的话语体系的观点。

讲座反响热烈,现场座无虚席。许多听众十分赞同张教授的观点,并对其深厚的学术造诣、广阔的国际视野和对中国模式的自信心表示钦佩。

讲座现场

主讲嘉宾张维为教授

分享到
服务咨询
官方微信
移动APP
官方微博
数字图说
访问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