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号,中山大学法学理论与法律实践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大学博士、中山大学博士后丁建峰老师主讲厚朴学堂第六课,向读者讲述儒者梁漱溟先生的东方心理学。
梁漱溟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爱国民主人士,著名学者、国学大师,主要研究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是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曾著有《乡村建设理论》、《人心与人生》等著作,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
课堂上,丁老师特别提到了体现梁漱溟先生刚正不阿品行的一些事迹。如在1953年9月的全国政协会议上,梁先生不顾舆论压力和毛主席的严厉批评,坚定地对当时国家的建设路线在保障农民和工人的利益方面提出质疑;在反林彪最轰动的阶段,勇于站出来对孔子毒害了林彪这一观点提出反对意见,指出孔子和林彪没有过多的直接关联。甚至在文革最艰苦的十年里,梁先生也一直践行“无欲则刚,有本无穷”的生活理念,用自身的所作作为,为后人阐释了他独特的儒学视角——东方心理学。
不同于冯友兰运用比较法研究儒学,梁漱溟对于儒学的研究是从心理学角度出发的。梁先生的儒家心理学的基础理念为:自修,不迁怒,顺着人的本能来调理。自修主要体现在“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是人对自我心理状态的一种认识,同时注重个人在艰苦环境下的心理状态,就如孔子称赞颜回的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不迁怒是指不被不好的事情影响心绪,不呆在不好的情绪里面,最后达到的状态是不离开世俗进行生活的调试,而达到生命的完满。
在梁漱溟的理论体系里,人与动物的不同体现在人要经过修炼才能成长,所以作为人要自觉,要同情共感,不能每个念头都围绕着自己的私利。与佛家的不生不灭理念和道家的与生老病死对抗作法不同,儒家所追求的生活是在现实当中生命的自我解放、生命的勃发,成为真正的自己,在全身心投入忘我的境界中超越自己。
围绕着梁漱溟先生的东方心理学,丁建峰老师与大家分享了许多关于人性、人心与人生的看法。讲座最后,丁老师还对所有观众提出建议,要懂得得知智慧需要冷静,要学会退一步想,最终达到“仁”和“身心合一”的状态。

讲座现场

借阅部主任黄小华主持讲座

主讲丁建峰老师

丁建峰老师与读者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