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的声音,有淅淅沥沥的雨声和逐渐消失的蝉鸣,也有口述影像中无声却又震耳欲聋的关爱。“我的声音 你的眼睛”口述影像系列活动围绕电影《不说话的爱》开展无障碍电影、口述影像沙龙、口述影像导览、口述影像学堂等活动,以听障群体的生活为“入口”,带给观众积极的引导力量。
说话的艺术:资深主持人教你“讲好”普通话
8月9日上午的口述影像学堂中,广东广播电视台主持人高娜以“玩转声音魔法——无障碍电影声音表达技巧分享”为主题展开教学。她强调了无障碍电影讲述的基本原则后,由浅入深地谈到发音、情感、节奏和音色在口述影像中的运用。在“场景描述练习”环节中,高娜运用“声音魔法”描述不同场景:当描述夕阳下的湖面时,她的声线如水波般柔滑;切换到都市夜景时,音色如跳跃的光点;而抒发思念情感时,每个咬字都带着深切的牵挂。她的现场示范不禁让观众感慨:“原来普通话里头还有这么多门道!”
一架飞机:回首“中国航空之父”的一生
本月口述影像导览聚焦中国人自行设计、研制、生产的第一架飞机——“冯如一号”。它诞生于1909年,是中国第一位飞机设计师冯如在美国旧金山完成的。在志愿者的手中,精巧的飞机模型如同打开时光之门的钥匙。百年前,正是这个看似简陋的飞行器,震撼了整个世界。冯如,这位将航空报国视为己任的热血青年,放弃了美国的高薪聘用,毅然带着两架飞机回到风雨飘摇的祖国。虽然他的生命定格在29岁,但他用短暂的一生,为中国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无声的爱:讲好电影,也要讲好电影外的世界
8月10日上午,在融爱空间举办的口述影像沙龙活动中,口述员们围绕电影《不说话的爱》展开了深入探讨。活动伊始,团队便对影片角色名称进行了系统梳理和统一规范,确保听众能够清晰辨识各个人物。由于主角小马是一名听障人士,口述员们面临一个难题:影片中大量未经翻译的手语镜头若由口述员实时转译,很容易与其他口述内容产生混淆,让听众们一头雾水。经过充分讨论,口述员们一致认同“专属代言人”解决方案——即安排一位男性馆员专门负责小马手语的翻译,在保持原片艺术特色的同时,为视障观众搭建无障碍的观影桥梁。
8月17日下午,电影《不说话的爱》正式开场。这是一部打破大众对听障人士的认知壁垒的电影。影片中的画面刺痛现实:对聋人的就业歧视、与听人的社交障碍、获取信息的困难甚至是受伤了也无法拨打120急救电话的无助……这些画面与小马父女间流淌的手语温情形成强烈反差,细腻的情感在静默中传递着比声音更振聋发聩的爱意。本次无障碍电影吸引了许多听障人士来观看。他们飞舞的双手与银幕光影交相辉映。电影里种种生活细节与生存困境,既是他们生活的镜像,更是连通两个世界的一扇窗户,让所有人看见:生命的强韧,从不因表达方式而改变其光芒。
有了你,世界能听见我们。“我的声音 你的眼睛”口述影像等无障碍项目致力于构筑起一片让信息弱势群体“被看见”“被听见”的沃土,让参与者用理解浇灌,用行动耕耘,成为这片土壤的培育者、守护者、收获者。

我馆举办第104期无障碍电影活动

彭淑丽进行同步手语翻译

志愿者协助视障观众触摸体验“冯如一号”飞机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