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又称踏青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它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4月4日,我馆推出第1期“中华传统节日与节气阅读推广活动”,以“趣味阅读+互动闯关”的形式,从节俗变迁、物候特征、节气诗词等角度,了解清明节与春夏两季节气的自然与人文内涵。
“非天时,虽十尧不能冬生一穗”,中国古代先民深知,万物生长皆有时。在春耕秋收的轮回里,他们细察日月星辰、聆听雨雪风霜,凝练出二十四节气。活动设计“节气扫雷大作战”,将春夏两季节气融入经典游戏“扫雷”中:节气化作棋盘上的“数字”,在季节中的排序对应了周边“雷”的数量。在扫雷过程中,读者指尖轻点,即可触摸到节气流转的脉动,将抽象的时间概念化为可触可感的游戏体验。
一年分二十四气、七十二候。五天一候,一候一变,三候为一节气,六节气为一季。四季二十四节气为一轮回,周而复始,年复一年。各候各气都有其自然特征,合称“气候”。“物候拼拼乐”闯关体验中,读者参照《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对节气中的典型物候进行识别与排列。当“元鸟”遇上“桐花”,“鹿角”邂逅“鸣蝉”,时令碎片在读者手中慢慢拼合成季节图卷,古人“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的物候智慧也徐徐展现。当桌游遇上二十四节气,会擦出怎样的火花?活动现场,节气桌游牌通关挑战妙趣横生。桌游牌面化身为节气诗词与农谚,读者在游戏中不断解码藏在文字里的节气密码,直呼游戏“烧脑又有趣”。
在中华传统节日和二十四节气中,清明是唯一兼具节气与节日的时令。它最初只是指导春耕的节气,到了唐代因与寒食节、上巳节的交融,逐渐演变为兼具肃穆祭祀与春日游乐的复合型节日。活动中,读者开启了一段关于清明的时光穿越之旅,从春秋时期介子推的忠义故事到东晋王羲之的兰亭雅集,通过将不同历史时期的人物与事件进行对应,以线为媒,历尽清明千年变迁。
寒来暑往,四季轮回。二十四节气凝聚了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智慧,体现着中国人特有的宇宙观和自然观,彰显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产方式、生活态度和理念精神。

读者根据节气在季节中的排序参与扫雷游戏

读者仔细观察物候图片,寻找对应节气

读者搜寻阅读材料中历史名人的踪迹

志愿者为读者讲解“节气麻将牌”游戏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