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银幕上的光与影被转化为流动的语言,当视觉画面被重构为听觉感知,更多人得以共享电影艺术与文化瑰宝。我馆于2月继续举办口述影像系列活动,通过口述影像学堂、口述影像沙龙、无障碍电影、黑暗体验坊等一系列多元活动拓宽覆盖范围。从学术研讨到生动实践,从精准服务到广泛参与,系列活动正在成为连接视觉艺术与视障群体的桥梁,并推动口述艺术走向信息弱势群体。
学术讲座开拓口述影像新视角
2月15日上午,“多模态叙事视角下的电影口述影像研究”口述影像学堂邀请了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博士后研究员姜琦担任主讲嘉宾,从跨学科视角解析口述影像的理论与实践。姜琦肯定了口述影像在当前文化环境的必要性,指出我国在电影口述影像领域的资源投入以及受众覆盖范围较少较窄。她认为,应当不断优化算法、探索商业化模式和社会效益,让口述影像在电影艺术和社会文化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一名现场听众感慨:“技术让信息获取更平等,但只有人的讲述才能让故事真正鲜活。”
粤语声线里的港片再创作
2月15日下午,融·爱空间化身语言实验室。三位口述员围坐解说电影《谈判专家》:笔尖在分镜本上飞速游走,大大小小的涂改符号跳跃在字里行间,每一个词语都是跃然的音符。为了用最简短的语言贴切展示出电影中主角绑架人质的场景,口述员们反复推敲“卓文伟拿起对讲机并告诉在场所有人”这句描述,经过多次讨论最终决定跳出电影视觉画面的暗示,用“切换到公共频道”这一动作来表示电影画面传达的意图。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粤语口述的忠实保留。口述员李淑莹分享道:“粤语特有的市井气息藏在俚语韵律里。”例如电影台词“暗啊底”(暗地里)是老一辈广府人常用的俗语,要比现在的粤语多出三分烟火气。口述员们尽可能地平衡口语化与专业表述,使得电影口述既保留粤语魅力又表述准确。
指尖触读与文物对话
2月22日下午,影片开场前,志愿者们一对一带领观众触摸感受“西汉金玉水晶绿柱石琥珀玛瑙红玉髓玻璃珠饰”复刻品。视障观众仔细触摸器物表面凹凸纹路时,志愿者同步解说:“这是算珠形的珠子。算珠形就是老式算盘上的珠子形状。古时候有‘算盘一响,黄金万两’的说法,算珠形珠也有财运兴旺的寓意。”志愿者们用粤语详细介绍珠饰的构成,从珠饰的尺寸、材质到每一颗珠子的形状,抽丝剥茧般地将这114颗珠子“拆解”在观众眼前,处处体现我国两汉时期珠宝设计的高超水平。
粤语口述赋予港片新活力
电影放映开始,口述员以声调起伏渲染紧张氛围:“两部车好似碰碰车,撞来撞去。谢家俊部车被撞到原地打转180度,吓得路人四散躲避。”令在场者屏息凝神。
电影《谈判专家》改编自美国电影《王牌对王牌》,讲述了一个深谙谈判技巧的谈判专家,在一件错综复杂且盘根错节的警队贪腐案中被栽桩陷害,成为被全港通缉的犯罪嫌疑人。导演通过谢家俊和卓文伟两个角色,分别输出了“善良”和“正义”两种价值观。谢家俊因为煤气爆炸案辞去高薪的警察工作,成为一名社工,从源头上参与社会治理。卓文伟为了查出警队贪污的内奸、洗脱自己的冤屈,策划绑架案为自己逆风翻盘。现场观众沉浸在紧张刺激的电影节奏里。观众小刘表示:“这部电影最让我感动的是谢家俊,他谈判的节奏和话术都拿捏得很到位,同时人格魅力也很强大。”视障读者吴先生表示:“作为土生土长的广州人,听到粤语版的口述影像真的很亲切,让我更有代入感。港片就要保留粤语才有味!”
当每一部电影、每一件文物都能被“听见”和“触摸”,“平等、融合、共享”的理念将愈加深入人心。秉创新之笔,绘大爱丹青,我馆将继续为文化助残事业增添新彩,谱写助残共融的璀璨篇章!

我馆举办第98期无障碍电影活动,解说电影《谈判专家》

电影开始前,残障读者签到入场

口述影像导览中,志愿者介绍西汉珠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