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讲堂”第278讲:知名科普学者讲述2019诺奖趣闻

作者:李雅玲  来稿:活动推广部  摄影者:苏燕君    发布时间:2020-12-28  阅读数:1325次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从盘古开天辟地的传说到屈原《天问》中对天地万象之理的追问,再到现代宇宙大爆炸理论的提出,对宇宙起源和发展秘密的探寻是人类亘古以来的追求。2019年的诺贝尔奖物理学奖正是授予了三位在天体物理学方面有重大发现、刷新人类对宇宙结构和历史认识的科学家。这三位获奖的天文学家到底发现了宇宙的什么秘密?在他们研究的过程中发生了怎样的趣事?他们获奖的背后又有哪些隐情?12月12日上午,“中山讲堂”第278讲有幸邀请到知名科普学者王爽老师,为读者讲述2019年诺奖背后的趣闻轶事。

王爽老师是中山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多年来致力于宇宙学的研究,已在国内外一流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30多篇。王老师擅长以讲故事的方式做科普,其科普微博号粉丝数超过200万,阅读量超过6亿,还多次受邀登上凤凰卫视、TED等公共演讲平台,著有《给孩子们讲宇宙》等科普图书,获得过“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奖”等一系列荣誉。

2019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由三位科学家共享,其中一半被授予了一对师徒——米歇尔·麦耶(Michel Mayor)和迪迪埃·奎罗兹(Didier Queloz),以表彰他们发现了宇宙中的新大陆——人类历史上发现的第一颗太阳系以外的行星飞马座51b。讲座中,王爽老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释了他们发现这颗行星的理论依据——多普勒效应,并引出了差点抢掉奎罗兹获奖资格的另外一位天文学家杰弗里•马西的故事。马西通过凌星法发现了近80颗系外行星,却因为个人丑闻与诺奖失之交臂,从而成就了那对师徒的诺奖桂冠。

201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另一半被授予詹姆斯•皮布尔斯(James Peebles),以“表彰他在物理宇宙学方面做出的贡献”。皮布尔斯的理论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有名的“宇宙大爆炸”理论。在王爽老师的讲述下,我们得以知道这个理论从“被提出-被冷遇-被重新发现”的曲折经历,也了解了为这个理论的创建和证明做出了重大贡献的一众科学家:包括理论最初的提出者、被称为“热大爆炸宇宙之父”的伽莫夫,理论的命名者霍伊尔,预言宇宙微波背景存在让宇宙大爆炸理论登堂入室的科学家阿尔菲和赫尔曼,发明迪克辐射计用于探测宇宙微波背景的迪克,以及无意间证实了宇宙微波背景存在的两位工程师彭齐亚斯、威尔逊。虽然这些人很多都没能获得诺奖,但发生在他们之间阴差阳错的爱恨纠葛却让观众们听得津津有味、忍俊不禁。

说完2019诺奖背后那些让人“万万想不到”的故事,王爽老师还邀请了三位小朋友与他共同完成一个“量子纠缠”的小游戏,把现场气氛推向高潮。互动环节中,读者们踊跃提问,与王爽老师交流了关于黑洞、白洞、虫洞、暗物质、外星人等问题,表现出对宇宙探索的浓厚兴趣。他们纷纷表示,“从来不知道物理和天文可以如此有趣”,“希望能多举办类似的讲座”。

“中山讲堂”第278讲主讲嘉宾王爽老师

参加“中山讲堂”第278讲的读者踊跃举手参与互动

王爽老师和孩子们做“量子纠缠”小游戏

讲座结束后王爽老师与听众交流

分享到
服务咨询
官方微信
移动APP
官方微博
数字图说
访问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