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讲堂”第240讲:从朱熹到毛泽东的“理一分殊”理念发展

作者:苗苗  来稿:业务办公室  摄影者:黄月波    发布时间:2019-06-18  阅读数:2182次 

所谓“理一分殊”,本为宋学旨要,南宋理学大家朱熹将它拓展转化,成为中国哲学体系内一大基本命题。南宋理学大家朱熹和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之间有着怎样的思想渊源,“理一分殊”的思想对毛泽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对新时代又有怎样的启示呢?4月27日,“中山讲堂”第240讲邀请了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李放春,以“理一分殊:从朱熹到毛泽东”为题开讲,带读者们重温经典,发掘传统哲学论述里的新内涵。

李放春老师是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8年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历史学系,获博士学位。他2014年起在重庆大学任教,归国前曾在西方学院(Occidental College)、田纳西大学(University of Tennessee, Knoxville)等校任教,长期致力于中共革命史、党史研究,目前主要的学术兴趣是从文明史的视野出发重新审视、诠释中国革命现代性。

本期讲座,李放春老师从共产党人论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思想方法、“原则”与“表现”、“从朱熹到毛泽东”四个方面,带读者们重温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论述,继而重回二十世纪初,重新细读了毛泽东同志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留下的几篇重要文献,着重探讨了其中与朱子理学相通的“理一分殊”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重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体现了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文化担当意识。1938年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重大思想与政治命题,并提出“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方面的努力有显明的例子,如借鉴自汉学的“每事问”“实事求是”等,逐渐转化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方法与党风的基本原则;也有隐微的例子,如朱子理学的核心命题之一“理一分殊”,后来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支撑原理和表现形式之一。毛泽东同志在阐述认识论与思想方法上对矛盾统一性和特殊性的强调,与朱子对“理一”和“分殊”的论述,有密切的同构关系。这一思想渊源也为共产党人在各个时期珍视中国经验、注重中国特点、探索中国道路提供了重要理据。

梳理思想脉络,洞察义理隐微,李放春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受到读者好评。在读者互动环节,读者们踊跃分享感想并为老师点赞,感谢老师的讲解让当代听众更了解前人的思想史,也更坚定当下的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

 

“中山讲堂”第240讲主讲嘉宾李放春

 

李放春老师(左二)与志愿者合照

分享到
服务咨询
官方微信
移动APP
官方微博
数字图说
访问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