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心觉情巧解忧,关爱情绪保健康——“中山讲堂”第192讲邀哲学系教授讲情绪身心构造

作者:苗苗  来稿:办公室  摄影者:李伶    发布时间:2018-04-10  阅读数:2486次 

春日迟迟,卉木萋萋。春分过后乍暖还寒,还有“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各种压力,容易使人的情绪陷入沮丧消极的“春困”。如何调节我们的压力和情绪?如何更科学地认识情绪和身心的关系?3月24日,“中山讲堂”第192讲邀请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硕士生导师李桦,以“本心觉情——情绪的身心构造”为题开讲,带读者们了解情绪,探索关爱情绪和身心健康的科学方法。  

李桦老师从1993年7月起至今任职于中山大学哲学系,是哲学系教授、硕士生导师。为本科生开设的课程有《心理学导论》《人事管理心理学》,为研究生开设的课程有《心理学研究》《宗教心理学》。2004年6月兼任中山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主任。

本期讲座,李桦老师从孔孟儒学的世间情讲起,带我们重新认识了情绪的心理学解释和大脑机制,了解情绪调整的基本面向和情绪健康的可能,以及情绪压力调适与身心健康的关系。在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现代,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情绪健康的重要性,各种心理学、哲学理论纷至沓来,却也渐渐将现代人引入了另一种迷思——“道理我都懂,但心结就是解不开”。面对现状,李桦老师带领大家回归中华哲学传统寻找“解忧散”,开出了“本心觉情”的良方。“本心”取自《孟子.告子上》,意为天性、天良;“觉情”意为在觉、觉他、自觉,即有意识地觉察情绪,活在当下。神经科学研究表明,我们唯一能改变感觉的方式,是通过了解我们的内在体验,并学习如何以恰当的方式与自己内心正在发生的事情相处。医学研究也显示,经历了5分钟关爱情绪的人和经历了5分钟愤怒情绪的人相比,前者的甲型免疫球蛋白含量在接下来的6小时内都明显比后者高,免疫力更强。可见,不止外在行为和身体机能影响情绪,情绪对身体和行为也有直接的作用效果。根据神经可塑性研究,人当前的信念和行为都是由过去的经历和概念塑造的,大脑回路每天都会更新和生长。

在此基础上,李桦老师给大家列出了大脑和情绪的使用说明书:日常多喝水,维持大脑活力;通过大笑控制皮质醇管理压力;多沐浴阳光维持高水平的血清素含量来稳定情绪;酌量使用咖啡因;寻找心流,使大脑向更适于高效思考的构造生长;保持充足的睡眠,给大脑和情绪自我修复的空间。科学严谨而实用易懂的讲座内容不仅增进了读者们对情绪健康管理的了解,更为读者们在遭遇生命困顿时寻求超越点亮了一盏心灯。

“中山讲堂”第192讲主讲嘉宾李桦

 

李桦老师(右5)与志愿者合影

分享到
服务咨询
官方微信
移动APP
官方微博
数字图说
访问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