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历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词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7月22日,武汉大学名师樊星教授做客“中山讲堂”第162讲,作题为《从苏东坡到林语堂》的专题讲座,为读者们解读千古文豪苏东坡的乐活哲学与一代大师林语堂的幽默情味,分析中国文人“文士风流”的传统基因,探讨“活着”之上的人生智慧。
樊星老师是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新文学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湖北省文艺理论家协会副主席、武汉市文联副主席。曾在1997、2007、2017年分别赴美俄勒冈州太平洋大学、德国特利尔大学、美国杜克大学担任访问学者。主要从事当代文学与文化思潮研究,著有《当代文学与地域文化》《世纪末文化思潮史》《别了,20世纪》等学术专著11部。其中,著作《当代文学与地域文化》于1998年获湖北文艺最高奖——屈原文艺奖;论文《全球化时代的文学选择》于2001年获中国文联2000年度优秀文艺论文一等奖。
本次讲座,樊星教授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切入,为读者们详细分析了中国古典文学里面所蕴含的人生哲学,从“道可道,非常道”的老子、“至人无己, 神人无功, 圣人无名”的庄子,到“越名教而任自然”的魏晋名士,再到“诗佛”王维、“诗仙”李白,中国文人自古以来皆有一种“文士风流”的传统基因。这种传统基因所带来的,是“真名士者自风流”的人生智慧。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东坡先生的一首《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深刻地说出了中华先人一生力求自我超脱,始终保持着顽强乐观的人生信念。以苏东坡为代表的中国乐天派文人,很多都经历曲折,起起伏伏,但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他们对人生命运的乐观情绪。近代文化大师林语堂先生是苏东坡先生的大“粉丝”,也是他的精神继承者,林先生一生以幽默著称,也以幽默面对人生。“清风明月苏东坡”是林语堂先生对东坡先生的高度评价,某种角度来说,也体现了林先生的人生追求。由此可见,中国自古以来融入文人血脉的那种雅致风流和人生智慧是一脉相承的。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与文明,由古至今、历朝历代、各行各业都涌现了许许多多富有才华又极具魅力的人物,他们的爱国情怀、文化素养、人品道德和人生态度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本场讲座受到了读者的热烈欢迎,当天现场座无虚席。讲座结束后,读者们与老师互动交流,并纷纷表示讲座内容精彩,让他们受益匪浅。

武大名师开讲“从苏东坡到林语堂”

主讲嘉宾樊星老师

樊星老师与志愿者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