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是脊椎动物中最大的种群,在它们庞杂的家族成员中,有许多我们看似熟悉实际上又陌生的朋友。为了让小读者们了解更多有趣的鱼类知识,3月13日,广州自然导师伍锟亮来到“探世界系列活动”,带领着大家一起探索鱼类世界。
鲸鲨是世界上最大的鱼,脂鲤是最小的鱼,而“花手巾”、“黄锦皮”是阿亮老师要跟大家特别介绍的小伙伴——中国斗鱼的别称,在越南它们还被称为“黑叉”,顾名思义这是一种会打架的鱼。阿亮老师告诉大家,这种在广东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的小鱼经常会相互嘴咬嘴,可好斗的天性并不妨碍它们成为鱼类中最伟大的父母。在雌鱼产卵后,雄鱼会一直守护在鱼卵身边,直到小鱼宝宝出生。和小斗鱼一样,鱼类中还有一种会“喂奶”的鱼——七彩神仙鱼,小鱼自出生后就要一直吃鱼爸爸、鱼妈妈身上分泌的“乳汁”。原来,无论是动物还是人类,做父母都不容易!
有些动物的名字中虽有“鱼”却不是鱼,有些没有“鱼”的却是鱼,例如海马是鱼,而娃娃鱼却并不是鱼……听到阿亮老师的介绍,小读者们有些疑惑了,不停地感叹“怎么会这么神奇?”海马是一种非常特别的鱼,但它们和其它鱼一样也有鱼鳃。除了长相奇特之外,负责生育小海马的竟然是海马爸爸。看着海马爸爸生小海马的视屏,小读者们啧啧称奇。与海马相像的还有大家常吃的黄鳝,它也是鱼,让孩子们吃惊的是黄鳝会变性,在小时候它们都是母的,等长到三岁时却又都会变成公的。无独有偶,鱼类中还有一种变性小天使——小丑鱼, 正是世界之大,无奇不有!那么,又有哪些叫鱼却不是鱼的动物呢?阿亮老师告诉大家,最典型的就是“娃娃鱼”了,娃娃鱼学名叫“大鲵”,小时候长得很像小蝌蚪,属于两栖动物,它和海鲎一样都被称为古生物化石,是珍贵的国家保护动物。
阿亮老师介绍说,我们常吃的有四大家鱼——青草鲢鳙,它们生活在不同的水位;而美味的鳗鱼则在浅水不会产卵,无法人工繁殖,人们要在捞鳗场打捞到透明的小鳗苗才能进行养殖。罗非鱼是外来的物种,来到中国后失去了天敌,繁殖得很快,在很多地方都能见到;金枪鱼的鱼肉不是白色而是红色的,因为它们是海洋里的游泳健将,肌肉的血红细胞含量很高。除了这些,阿亮老师还说,有些鱼生活在水中,而有些鱼却可以生活在陆地。例如会爬树的攀鲈和喜欢泥浆的弹涂鱼,它们的鱼鳃都能呼吸空气里的氧气。而最可怕的鱼,莫过于有着四排牙齿的大白鲨了,如果它们在撕咬猎物中掉了牙齿,则会像壁虎长尾巴一样,不断地长出新的牙齿呢!
整场活动气氛热烈,随着阿亮老师层层深入的讲述,小读者们似乎变成了一条条可爱的小鱼,在鱼类世界中自由自在地遨游,在获取丰富知识的同时,经历了一场快乐而有趣的鱼类博物之旅。

广州自然导师伍锟亮带领小读者探索鱼的世界

小读者们被奇妙的鱼世界深深吸引

小读者分享自己在龙门县观察小鱼的经历

活动后小读者们继续向老师提出有趣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