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下午,中图悦读会第十一期“数码转型时代的文化教育”在广东省捐赠换书中心举行,华南师范大学微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文学院教授,北京大学文学博士,2013-2014年度哈佛-燕京访问学者滕威老师担任本期活动的主讲嘉宾。
“微文化”是“大众文化”的一种,是一个直面时代的崭新议题。滕老师说,现如今各式各样的微应用以及越来越多的“微”用户改变着社会文化生态,对社会大众影响广泛而深刻,因而探究“微文化”非常具有时代意义。她进一步分析道,“微文化”具有微、碎、独的特点,其中真真假假的信息骗局、个人私密生活的公开化,导致人们在微应用中渐渐迷失,也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孤独,他们习惯与虚拟世界交流,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文化群体。“微文化”也带来了社会的四大变革:一是知识更快传播以及阅后即焚;二是文化变得更泛众化;三是人际关系会以多种样式的小圈子存在,人们在不同小圈子里展示着不同的自我,现实的人际交往容易破碎;四是人们对世界想象会以自我为核心、会以虚拟反身定义现实,思考也变得扁平化和单维化。
滕老师还以流行于全球的当代哲学书籍《拇指一代》为例,与现场的读者分享了“数码转型时代”中我们的学习、教育、工作、娱乐等生活方式的改变,如因“微商”应用的普及,使得每个人的任何劳动都有可能变成可出售的商品,自家的饭菜可以在网上出售,外出跑步可以通过“摇一摇”顺便给附近的人送个快递等,可被利用的资本的范围变得越来越大。
谈及如何应对“数码转型时代”的挑战时,滕老师先从教育者的角度提出了建议,如了解“微时代”学生的特点、建立数据库、善于运用app及互联网平台等。滕老师再从社会宏观角度出发与读者分享了她个人应对数码转型时代的做法——彻底拥抱、顺应潮流、与时俱进、借鉴利用。同时,滕老师也提醒在场读者去评判反思“微文化”:虽然“微文化”中的“晒文化”如此流行是人类喜欢分享的天性使然,但是我们不应该过度生活在虚拟世界里,应该多点走进真实世界去学习感悟;虽然“微应用”的发展使得每个人更容易出售和购买各类资本,但是我们也应警惕自己的生活是否变得被过度资本化。
本期悦读会结合“数码转型时代”这一主题,在活动第一环节向读者简单介绍了我馆移动客户端、微信公众号等数码终端的操作运用方法,在阅读之星评选环节通过“微文化知识竞答比赛”的题目设置向读者推广我馆数字资源服务。互动环节的读者反响非常热烈,十多名读者争相参与,有读者围绕活动预设的两个问题来分享个人看法,有读者向老师自由提问,滕老师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严谨深刻的讲解回答了读者的提问,赢得了读者的好评。《羊城晚报》在2016年1月22日b04版中也对本期活动的讲座内容进行了相关的报道,题名为《为什么我们越来越离不开手机——华师滕威教授谈“微时代”》。

滕威教授做客“中图悦读会”

读者认真听讲

读者参与知识竞答

“悦读之星”与主讲嘉宾及主持人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