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强粤北地区古籍保护工作的开展,调动韶关地区各古籍收藏单位开展古籍保护工作的积极性,我馆第三党支部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派出以党员为骨干的省古籍保护中心工作人员17名,由倪俊明副馆长带队,于10月16日赴粤北开展古籍普查保护帮扶活动。
仁化县图书馆是粤北山区的一座小型图书馆,收藏有原丹霞山别传寺所藏的1000多册古籍,其中以历经明万历至清嘉庆近200多年而完成的重要佛教典籍《嘉兴藏》(径山藏)尤为珍贵,但由于缺乏专业的古籍工作人员,一直无法对这些古籍进行妥善的分类和整理。帮扶小组到达仁化县图书馆后,在两天的时间内,着手开展鉴定、整理和修复古籍的工作,将原来杂乱无序的《嘉兴藏》进行了初步排序,详细著录(唐)释道世辑《法苑珠林》、(宋)释延寿辑《宗镜录》、(明)释袾宏辑《修设瑜珈集要施食壇仪》、(清)释宝华撰《瑜珈燄口施食要集》等47种共193册古籍,全面修复破损严重的护戒牒 2张,并为《瑜伽师地论》、《华严随疏演绎钞》等4种共70册的断线古籍重新订线,部分封面破损严重或缺失的还另外新加封面及护页。
18-19日,帮扶小组又前往粤北地区古籍收藏量最多的韶关学院图书馆,帮助其进行古籍鉴定、整理、修复以及省珍贵古籍名录申报等工作。经过审慎的鉴定,选出并详细著录《谢康乐集》(明万历十一年刻本)、《世说新语》(明刻本)、《昌黎先生集》(明刻本)、《水经注》(清康熙刻本)、《宋诗纪事》(清乾隆十一年刻本)、《白沙子全集》(清乾隆三十六年刻本)等刊刻于明万历至清乾隆年间的符合申报我省第二批《广东省珍贵古籍名录》标准的古籍共10种,并对其中的9种共113册古籍重新订线,部分封面破损严重或缺失的也做了新加封面和护页等不同程度的修复。期间两馆工作人员也就古籍普查、保护和修复等问题作了深入的交流。
此次粤北地区古籍普查保护帮扶活动,一方面为韶关地区的古籍工作人员作了较好的示范,有助于增强其古籍保护意识,调动其参与古籍普查和保护工作的积极性,增强古籍保护的责任心及使命感;另一方面,也让参与此次活动的省古籍保护中心的工作人员对粤北地区图书馆的基本情况,尤其是古籍收藏、整理、保护的情况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对增强党性观念,扎扎实实地推动我省古籍保护工作全面、深入、持续地开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帮扶小组成员在仁化县图书馆整理古籍

帮扶小组成员在仁化县图书馆修复古籍

帮扶小组成员在韶关学院图书馆整理古籍

帮扶小组成员在韶关学院图书馆鉴定古籍

帮扶小组成员在韶关学院图书馆修复古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