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讲堂”第264讲:“肝胆相连”之肝癌与胆结石

作者:李雅玲  来稿:办公室  摄影者:徐鑫    发布时间:2019-11-26  阅读数:1468次 

肝和胆都是人体重要的排毒器官,与我们的生命活动息息相关。但近年来,肝胆疾病的发病率在中国逐渐升高,其中肝癌和胆结石尤为常见。有些肝癌患者一发现就是中晚期,肿瘤扩散转移到没办法手术治疗;有的患者因为忽视了胆囊结石,结果导致胆源性胰腺炎、胆管炎,甚至最后癌变。面对这样的健康杀手,我们该如何应对,如何实现早发现早治疗,防患于未然?11月2日上午,“中山讲堂”第264讲特邀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东院肝胆外科副主任赵振献,为读者解答肝癌与胆结石的相关问题。

赵振献医生1995年毕业于原中山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20多年来一直研究肝胆胃肠和腹腔镜微创手术,临床经验丰富,熟练掌握肝胆道胰腺等开腹及腹腔镜微创手术,其手术特点是动作精细、可靠性好、恢复快、并发症少,深受业界和患者肯定;2018年,他被评为第二届“南粤青年好医生”。

赵振献医生先从肝脏的器质和功能入手,解释为什么肝癌会有难发现、发展快的特点。肝的感觉神经只存在于肝脏表面包膜,只有当肿物侵及或肿胀波及包膜时才会有感觉;而肝脏又是所有营养物质吸收、分解、合成、转化的场所,故肿瘤可以“近水楼台先得月”,一经产生便迅速“疯长”,导致很多患者一发现患有肝癌就是中晚期。所以赵医生特别强调,每年的定期体检非常重要,并不是“花冤枉钱”。随后,他又从发病原因、发病原理、临床表现、诊断方式、治疗手段等多个方面,全面细致地分析了肝癌,特别是有“癌中之王”之称的原发性肝癌,并提出了有效的预防建议。对健康人士来说,要注意规律生活,特别是不能熬夜,饮食结构要合理,不吃含黄曲霉素的食物及药物,不酗酒,避免接触有毒物质等;而肝炎、肝硬化患者更要注重检测,每3-6个月做相应的超声检查和甲胎蛋白检查,发现异常要进一步检查化验,早发现早治疗,同时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疏肝护肝的药物,严禁饮酒等。

相对于肝癌,胆结石似乎不是个大问题,但生活中也常常遇到因为小小的一粒胆结石而最后进ICU上呼吸机的情况。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颗“石头”引发的“惨案”呢?总体而言,肝内胆管、肝外胆管、胆囊三角、壶腹部、Oddi括约肌共同组成了胆道的运作系统,而胆道主要的生理功能就相当于一个“银行”,把肝脏细胞分泌产生的胆汁先贮存起来,再通过胆囊内外的压差和Oddi括约肌进行排空,将胆汁流入十二指肠。在这个过程中,胆汁中如果有成分和理化性质的变化并存在促成核因子,就容易形成结石;当这些结石随胆汁流动阻塞胆管,就会引发消化不良、急性胆囊炎、继发胆总管结石、胆源性胰腺炎、十二指肠瘘、 胆囊癌等种种疾病。讲清了原理,赵医生又进一步梳理了胆结石的类别、症状、诊断、胆囊切除以及保胆手术的利弊,并提出了日常多喝水、避免高脂饮食、特别是要少吃夜宵的预防建议。

赵振献医生图文并茂、案例丰富的讲解让深奥的医学道理变得通俗易懂,读者们个个听得入神,也在互动环节提了不少问题,特别是一些患者还带上了检查单来询问,赵医生都一一耐心解答,并表示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知识带给身边的家人和朋友,共同爱护我们的肝胆卫士,维持一个健康强壮的体魄。

“中山讲堂”第264讲主讲嘉宾赵振献

 

赵振献医生(右四)与“中图之友”志愿者合影留念

分享到
服务咨询
官方微信
移动APP
官方微博
数字图说
访问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