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古诗古画中的世界——说走就走的奔月之旅

作者:黄曼华、杨文靖   来稿:少儿部  摄影者:杨文靖、黄曼华     发布时间:2019-10-10  阅读数:1518次 

为引导少年儿童读懂古诗词、读懂古画,2019年9月起,我馆“作家说经典”少儿阅读项目围绕古诗古画蕴藏的故事,邀小读者共赏中华经典之美。在9月21日的首场分享会上,小读者们跟随作家、画家、广东家庭教育研究会理事荆方老师,读诗赏画,探秘古往今来的月亮故事,共赴一场说走就走的奔月之旅。

千百年来,人们赋予月亮多样的意象,既写情又寄意。小读者在荆方老师的引导下,共同讨论了嫦娥奔月、貂蝉拜月、吴刚月上伐桂树等令人耳熟能详的民间传说。古人除了写月亮故事,还会把月亮视作挚友、知音和见证人。苏轼高歌“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以月缺比喻人的离别与团圆,既超然洒脱又无可奈何;李白在《古朗月行》全诗中描述“仙人”“白兔”“蟾蜍”“桂花树”等与月亮相关的意象,将人生所有的喜怒哀乐都诉之于月,抒起伏不平之感;《月下独酌四首·其一》中,李白又以月为友,对酒当歌,自得其乐。小读者们读古诗、识月亮,同时也读懂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感触和情怀。

古诗引人深思,古画同样令人着迷。荆方老师引导小读者们欣赏南宋画家马远的《对月图》,品鉴其独特的艺术画法。虽然没有直接画月亮,但我们可以通过画中清晰可辨的山峰、松树以及树下的人影,感受到月夜的朦胧,这正是烘染手法的巧妙之处。荆方老师还特别提到,古诗文中对月亮层出不穷的描述,除了带给我们别具美感的阅读享受,更蕴藏着推敲时间的依据。一月初始,月影无踪,这时是“月黑雁飞高”的朔月之夜;连接两月之时,月影似弯眉,是“可怜九月初三夜”的峨眉月夜。孩子们细读诗,品词意,逐步推敲出古诗句中蕴藏的时间线索,把月亮的八种盈亏变化与诗中意象一一对应。在活动的尾声,小读者们纷纷借阅图书馆推荐的《中国绘画》《古诗有故事》《步辇图》等延伸书籍,希望进一步深入体验经典古诗画的魅力。

一场说走就走的奔月之旅,带领小读者们围绕月亮鉴赏品读经典的古诗古画,让小读者认识到月亮与阅读、月亮与艺术的密切联系。对于小读者来说,月亮既见证了诗文里的浪漫与惆怅,更是古人与今人至深的连结。如今,我们依然共赏着同一轮明月,再读古诗古画,不仅进一步提高了孩子们阅读经典的兴趣,更引起了小读者们更加深刻的情感共鸣。

 

荆方老师主讲新一期“作家说经典”

 

以月寄情的诗句引起了小读者的共鸣

 

荆方老师以饼干为例介绍月亮的八种形态

 

老师与小读者就古诗画进行深入讨论

 

读者边听边认真做记录

 

活动后小读者专注阅读古诗画相关书籍

分享到
服务咨询
官方微信
移动APP
官方微博
数字图说
访问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