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讲堂”第241讲:关爱心脏,远离心血管病

作者:李雅玲  来稿:业务办公室  摄影者:邱少珍    发布时间:2019-06-18  阅读数:1795次 

心脏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被誉为人体的“发动机”。但随着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增大和作息不规律,越来越多的人感到“心累”。心血管疾病不仅广泛困扰着老年群体,也日益在年轻人中蔓延。为了让广大市民更加科学的地认识心血管疾病,5月11日,“中山讲堂”第241讲特邀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东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梅卫义、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郑东诞以及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程允就,为公众普及心血管疾病防护知识。

梅卫义老师以“三高能控,冠心可防”为题开讲。他指出,在所有心血管疾病致死案例中,冠心病的致死率占到了总数的2/3,是名副其实的“第一杀手”。因为作为给心脏输送氧气和养料的管道,冠状动脉一旦被堵,势必会对心脏功能造成影响,更严重的情况就是引发心肌梗死,甚至造成心脏性猝死。而诱发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则是“三高一抽”。“三高”是指高血糖、高血压以及高血脂,它们会降低血液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会破坏冠状动脉,从而引发冠心病。“一抽”则是指抽烟,冠心病与吸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用量——反应关系。此外,肥胖和家族遗传也和冠心病的发病有着密切的关系。梅卫义强调,冠心病的防治在于早发现早治疗,在生活中要控制好“三高”等危险因素,保持合理的膳食,戒除烟酒,适度运动,保持相对健康的心理状态。此外,对于“三高”人群而言,一定要定期检查自身的血压、血糖、血脂情况,同时要配合专业的药物治疗,以防止“三高”带来的身体危害。

郑东诞老师从房颤的角度开展话题。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率失常,通常在房颤发生时,患者会感到急促不规律的心跳、胸闷、心悸、冒冷汗、头晕、虚弱等,但也有约1/3的房颤没有上述症状发生。郑东诞表示,房颤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房颤带来的并发症,房颤严重时会导致心力衰竭,或是引起血栓,血栓脱落随血流到脑动脉引发脑梗塞,同时房颤也会明显增加卒中和心力衰竭患者的死亡率。预防房颤依然要从生活习惯入手,对于年轻人群而言,应该尽量减少心脏的负担,避免抽烟、饮酒、熬夜、过度加班等行为,保持情绪畅快;对于中老年人而言,则是要积极检查和治疗引起房颤的高危因素疾病;高血压、糖尿病、肥胖以及冠心病的患者更要积极治疗自身疾病。关于治疗房颤,郑东诞指出,过去预防房颤产生的血栓栓塞,一般是服用抗凝药治疗,然而抗凝药物存在出血的副作用,现在左心耳封堵术逐渐被推广应用于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预防;另外抗心律失常药物存在较大的副作用,而且容易复发,目前导管消融的应用可以更好地治疗房颤、预防卒中。

程允就老师则解答了关于心悸的问题。心悸指的是心脏不正常地跳动——太快、太慢或是没有规则地乱跳。程允就表示,心悸在生活中非常常见,如跑步后的心跳加速等,但如果没有运动等特殊情况下也出现心跳速度以及心跳规律的变化,就需要提高警惕了。他分析了一位林姓患者的案例。该患者65岁,患有高血压和糖尿病,两年前曾因心肌梗塞做过心导管检查及冠状动脉支架放置术,平时也没有很规律地用药,并且喜欢和朋友小酌几杯,酒后偶尔会发生心悸,未给予过多的关注。然而就在一次饮酒后林先生又发生了心悸,并且失去了意识,当救护车赶到时已经没有了生命迹象。程允就分析,该患者之前偶发心悸是室性心动过速引起的,而临死前的心悸则是心室颤动,最终演变为心脏性猝死。他提醒冠心病的患者一定要规律服用药物治疗,并且定期找医生随诊。人们在生活中经常发生心悸时,也需要到医院进行心电图检查,必要的时候要进行动态心电图的检查。另外,当发生室性心动过速时,可以通过药物和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来预防猝死。而作为患者的家属,一定要掌握心肺复苏术,当患者发生心脏骤停时,可以通过胸外按压挽救患者的生命。讲座中,他还详细分享了心悸就诊处理的具体步骤。

对于关系到自身健康的“心脏”问题,现场观众听得十分投入,不时有人记笔记或是拍下PPT上的重要知识点。提问环节时听众们也十分踊跃,专家们都一一作出了热情而专业的解答。

“中山讲堂”第241讲主讲嘉宾梅卫义

 

“中山讲堂”第241讲主讲嘉宾郑东诞

 

“中山讲堂”第241讲主讲嘉宾程允就

 

主讲嘉宾郑东诞(左四)、梅卫义(左五)、程允就(左六)与志愿者合影

分享到
服务咨询
官方微信
移动APP
官方微博
数字图说
访问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