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讲堂”第236讲:新时期初期文艺中的青年形象

作者:苗苗  来稿:办公室  摄影者:苏燕君    发布时间:2019-04-04  阅读数:1974次 

思想家罗曼·罗兰曾说:“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是青年人。”不同的青年形象折射着不同时代、社会的观念和思想。毛泽东同志也曾说:“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的一部分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他们最肯学习,最少保守思想,在社会主义时代尤其是这样。”在新时期初期的文艺作品中,青年形象如何反映时代变迁?3月23日,“中山讲堂”第236讲邀请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符鹏,带读者回到新时期初期的那些年,在文艺作品的光影中致敬青春。

符鹏副教授2012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获博士学位。现任首都师范大学文化研究院副教授,致力于英国文化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化与思想史研究,在《文学评论》《哲学与文化》《人间思想》等刊物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参撰著作数部,并入选第三届“士恒青年学者”。

本期讲座,符鹏副教授从当代流行青年文化中的“佛系”和“丧”谈起,通过分析《沙鸥》《赤橙黄绿青蓝紫》《都市里的村庄》《街上流行红裙子》《人生》等重要作品,从理想主义的时代张力、个人主义的显影和理想主义的重构、再造社会主义新人的尝试、两种理想主义的危机及克服、理想主义再思考等方面,带读者重新思考新时期初期文艺创作的精神遗产,重新挖掘新时期文艺作品的精神价值。符鹏副教授首先解释了新时期的范围:1979年第四次文代会上,邓小平同志要求文艺工作者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描写和培养”与“现代化”的时代精神相匹配的人物典型,并首次将之称为“社会主义新人”。此次讲座使用的新时期概念就从这个节点开始。第四代导演张暖忻的处女作《沙鸥》诞生在这个转折时代,它既对新时期的电影语言进行了探索,又表现出时代精神的转变。电影讲述了中国女排运动员沙鸥经历伤病、失败、爱人罹难的种种打击之后,依然坚强地重振精神,为排球事业奉献全部生命的故事,在当时社会引起了热烈反响。在新旧交错的思想语境中,理想主义的表达方式发生了位移,个人激情得以张扬,沙鸥的自我表达中包含着精神重建的现实逻辑。《赤橙黄绿青蓝紫》《都市里的村庄》《街上流行红裙子》《人生》等作品,也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青年问题,有的反映出理想与集体和个人的关系,有的反映青年人理想未能实现的精神苦恼,有的探讨虚无主义带来的精神冲击和理想主义实现的新形式。这些关怀社会、贴近青年的思考有力促进了我国电影艺术的发展和思想上的改革开放,鼓舞人们不断探寻更科学的青年工作方法。

符鹏副教授深入浅出的讲解受到读者好评。在互动环节,根据读者提问,他又分享了自己对当代青年文化、青年偶像形象、中英文学体系中青年形象异同等问题的理解。许多读者表示能在“中山讲堂”通过重温上世纪80年代作品来思考新时代,感到很亲切,很受启发。

 

“中山讲堂”第236讲主讲嘉宾符鹏

 

听众认真做笔记

分享到
服务咨询
官方微信
移动APP
官方微博
数字图说
访问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