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讲堂”第232讲:太行星火

作者:左都雯  来稿:办公室  摄影者:蒋爱娣    发布时间:2019-03-19  阅读数:1988次 

太行山,又名五行山、王母山、女娲山,是中国东部地区的重要山脉和地理分界线。它地势险峻,地理位置重要,历来被视为兵要之地。从春秋战国至明清两朝,两千多年间烽火不息。抗日战争时期,太行山作为八路军的立足之地,不仅是地雷战、地道战等多种游击战法的发祥地,更是华北敌后抗战的主战场。2月23日,“中山讲堂”第232讲邀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副研究员何浩,为大家讲述太行山区的历史故事和革命文化。

何浩老师1997年本科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2002年硕士、2005年博士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目前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思想文化。

在本期“中山讲堂”中,何浩老师为读者们介绍了太行山区的地理情况、历史文化和革命传统。他认为,从地理上来说,太行山是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的天然分界线,地势从东北向西南延伸,西缓东陡,绵延千里,百岭互联,千峰耸立,万壑沟深,古代著名的“太行八陉”便出自于此。这八条穿越太行山脉的咽喉通道,是古代晋冀豫三省边界的重要军事关口所在,见证了中国古代战场的残酷和悲壮。也正是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太行山与中国历史紧密相连,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战役都发生在这里。尤其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太行山作为“晋”字号三大战略区(晋察冀边区、晋绥边区和晋冀鲁豫边区)的龙头,既是坚持华北敌后抗战的战略支点,也是开拓华北、华东和华中根据地的重要踏板。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太行军民靠着小米加步枪和大刀长矛,甚至赤身肉搏,在太行山区与敌人展开了一场场生死搏斗。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一个民族没有不屈不挠的精神,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太行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浴血抗争,形成了与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和长征精神一脉相承的太行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抗日战争的硝烟虽已散去,但现在的我们应该永远铭记战争年代老区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谱写的雄壮史诗,继续保持革命战争时期那股革命热情和拼搏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讲座当天,读者与主讲嘉宾互动频繁。讲座结束后,读者们纷纷表示,通过这次讲座更好地了解了中国革命历史。

我馆举办“中山讲堂”第232讲:太行星火

“中山讲堂”第232讲主讲嘉宾何浩

何浩老师(左四)与”中图之友“志愿者合影留念

分享到
服务咨询
官方微信
移动APP
官方微博
数字图说
访问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