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匠心,陶冶人生 ——“中图悦读会”陶艺体验课小记

作者:李银珠  来稿:中文借阅部  摄影者:谭翔尹    发布时间:2019-03-01  阅读数:2237次 

“陶艺”是中国传统古老文化陶器艺术的简称,被称为“土与火”的艺术,融绘画、雕刻、设计等工艺美术于一体,历史悠久,内涵深厚。1月20日,第50期“中图悦读会”以“草木匠心,陶冶人生——陶艺体验课堂”为主题,通过主讲嘉宾讲解、捏陶与拉坯展示、陶艺体验等环节,带读者们走进奇妙的陶艺世界。

本期悦读会的主讲嘉宾余素红是广东省陶艺协会会员、广州市白云区少年宫陶艺老师、广州市白云区教育局及海珠区教育局陶艺特色学校校本课程的主创者与主编,作品曾多次入选国际国内多项大奖和展览。此外,还有来自省一级小学的外聘陶艺老师钟晓锋、少年宫陶艺老师杨秋伟,现场展示拉坯并指导读者进行陶艺体验。

“你们今天有用过陶瓷吗?”余老师以日常生活接触到的陶器为切入点,在讲座一开场便提出多个有趣的问题,同时为回答问题的读者精心准备了陶艺小礼品,将现场气氛迅速升温。余老师简单地介绍了陶艺在我国的发展历程。陶器出现在大约距今1万年前,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开始了定居生活,盛水、蓄物等日常生活的需要促使了陶器的发明。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在陶器的烧制过程中发现了最原始的釉料——草木灰,继而出现了早期的瓷器。通过讲解,读者了解到陶和瓷的区别、陶瓷的起源以及陶瓷艺术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发展,还学到了通过轻敲和看表面釉色等各种辨别陶瓷器具的小方法。

在技法展示环节,钟晓锋老师向读者们展示了陶艺的拉坯成型法。“拉坯”又称“走泥”,是制作陶瓷的七十二道工序之一,也叫做坯,是成型的最初阶段,即制作器物的雏形。拉坯是我国陶瓷器生产的传统方法,凡圆器琢器俱用拉坯方法成型。拉坯是陶艺的基础和灵魂,也是独立的艺术形式。一个普通的泥团随着钟老师手法和力道的变化而变成矮碗、长瓶、宽盘等不同的形状,现场读者啧啧称赞,掌声迭起。

此后,余老师还展示了陶艺成型的其他技法——泥条盘筑成型法、捏塑成型法、泥板成型法等,并介绍了不同工具在塑型过程中的不同用法,用毛刷、刮刀、修型刀等不同工具在泥上加水、揉压、雕刻、堆贴。一块块泥团经过老师的加工塑形,变成了美丽的花篮和神气活现的小猪。

有50位读者参与了现场捏陶体验。从学龄前儿童到白发老人,有的以亲友为一组,有的独立操作,在老师们的指导下,大家发挥各自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捏出了活灵活现的小狗小猪等小动物,以及龙猫、小猪佩奇、胡巴等卡通人物,有的人甚至捏出了具有艺术感的花篮、装饰物等。

“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陶艺是一种既古老又年轻的艺术,在一代代陶艺人的努力下,这项传统技艺与时代特色结合,正在焕发新的生命力。

我馆举办“中图悦读会”第50期活动“草木匠心,陶冶人生——陶艺体验课堂”

“中图悦读会”第50期主讲嘉宾余素红

余素红老师展示盘筑法

钟晓锋老师演示拉坯

读者参与捏陶体验

“中图悦读会”第50期主讲嘉宾与工作人员合影留念

分享到
服务咨询
官方微信
移动APP
官方微博
数字图说
访问数据